弘皎到底是上過戰場的人,不會像一些人一樣,想太多,既然有了決斷,便在第二天便寫好了奏摺,然後又讓自己養著的謀士幫自己又參謀了一番,便在第三天,上了本奏摺,說他願意去浙江福建領兵抗鬼子。
應該說,對於弘皎,其實雍正是別的安排的。
寧遠的年紀大了,再加上連年在西北,他的身體負荷是真的吃不消了。
寧遠也上過好幾次奏摺,準備告老,雍正那是覺得寧遠也才五十多,六十也不到,告什麼老,寧華比自己年紀小,他要告老,那自己是不是要退位?
他壓根沒想過,人家在西北不僅是體力活,更加也是腦力活,哪有他在京城來得舒適和寫意啊。
不高興的時候,還可以朝皇后啊,皇子啊,寧華啊還有奴才什麼的發發火降降壓的。
雍正原先是打算,再讓寧遠幹個幾年,然後弘皎呢,在京城也在磨鍊幾年,到時候把弘皎放到西北去。
至於弘皎的左右手則由寧遠的幾個侄兒或者兒子中從中選拔出來。
可哪裡知道,弘皎的一道奏摺可謂是打斷了雍正的佈局。
而朝上的眾臣本來就對誰去浙江福建就有爭論,好了,一下子便把話題扯到弘皎是否應該去的話題上。
雍正那叫一個鬱悶啊,怎麼就沒人起過,弘皎是應該去西北的呢?
這是你們應該爭論的嗎?怎麼就沒人理解朕呢?
張廷玉看了看黑臉的雍正,低下了頭沉思起來。
在朝堂上,認為弘皎應該去的,是認為他有多年的征戰經驗,絕對能把鬼子給揍趴下。
至於弘皎不應該去的,則是認為。以前弘皎是陸地上作戰,現在可是海上作戰,情況那是不相同的。
而且在一些人看來。弘皎本來就是北方人,會不會水還是個問題呢。萬一有個啥岔子呢?
咱不是真心想咒寧郡王,只不過,咱得考慮到王爺的安全不是?
弘皎年紀小時,十三家的便和寧華走得近,因此可以說,老十三的幾個孩子,除了弘曉是不會水的,老十三家的別的孩子。包括弘墩還有和惠公主還有幾個格格在內,那都是會水的。
因此,弘皎也是感謝了一些朝臣的關心,他表示,自己那是會水,而且也能坐船,他也是考慮了良久,才上這道奏摺的。
雍正見眾人都安靜了下來,便詢問眾朝堂,誰願意保奏的。又有誰會反對的。
一般情況下,肯定會有人跳出來保奏,然後又會有人反對。到時候雍正便有可操作的空間了。
可哪成想,今天沒哪個逗比出來,倒是有幾個朝堂,說願意保奏,還說只要弘皎出馬,那鬼子肯定能讓他們有來無回。
畢竟,朝臣們也有自己的線報,知道在江南一帶活動的鬼子,其實也沒多少人。哪有西北幾十萬人來得比較勢力龐大啊。
你說弘皎能對付那幾十萬的蠻夷對付不了幾千個鬼子?
你這不是看不起人家嗎?
這麼紅果果打郡王的臉,誰敢?
再說了。人家為毛要這樣上奏摺啊,肯定有人示意了。看著笑得一臉燦爛的弘曆還有面色不錯坐在龍椅上的雍正,誰也不知道是現任帝王授意的還是將來的那位。
反正不管是哪位,都不是這些人能得罪的就是了。
再說了,這些鬼子是嚴重影響了江南的太平,而整個大清的賦稅又有五六在江南,要不然,這些朝臣還真沒把那一千來人的鬼子看在眼裡。
畢竟誰家沒有在江南的生意?或者說誰家的親戚沒有在江南的生意啊?
而坐在龍椅上的雍正那叫一個鬱悶啊,你們tmd都同意了,你叫老紙怎麼辦?讓老紙跳出來反對麼??
以前見朝堂上人的,都還挺有眼力勁兒的,可現在,一個個都不知道死哪去了!!
弘皎剛認為自己能過去的時候,這時候,張廷玉跳了出來,表示強烈的反對。
他的理由是有二。
第一,弘皎的爵位和本事太高,那一千來個鬼子,何須要動用到弘皎呢?
你說就那些些鬼子,咱出動咱大清的郡王,這不是抬高了鬼子貶低了自己麼?
不得不說,張廷玉的這個話,挺有煽動效果的,原先挺支援弘皎去的人,立即都點了點頭。
至於坐在龍椅上的雍正更加是點了點頭,心裡那叫一個內流滿眼啊,這所有的朝臣,哪一個比得上,廷玉懂自己的心啊??
張廷玉眾人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