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先生的聲音繼續響徹,而方洪的神魂開始震動,讓他的心思更加的玲瓏剔透了起來。彷彿一道清澈的泉流,來回的在他的念頭中沖刷。
頗有一種錢塘江上信來潮,今日方知我是我的錯覺。
聖人之言論,從不是一拍腦袋,便隨便寫出來的。他們周遊列國,遍觀世界,以腳步丈量出道理,以血汗刻鏤出經文。
《孟子》一書的字數,是《論語》的三倍,但因為先生讀的比較激昂,語速較快,在一刻鐘多一點的時候,也將其給讀完了。
接下來便是《中庸》和《大學》,如果說,《孟子》和《論語》是讀書人的道理,那《中庸》便是天下人的道理。
何謂中庸?不偏不倚也。故此,中庸之道,也是平衡之道。從古至今,不僅僅是上位者,統治者,便是普通的鄉下小民,都尊崇著這個道理。
《論語》如風,《孟子》如雷,那《中庸》便是大地,厚重,樸實,以徐徐緩緩,但實實在在的言論告訴你。這個世界,就應該是這樣的。
先生一邊朗誦著經義,一邊和自己所學印證,竟然受益良多,只覺得自己以前所學,有頗多的錯漏之處。如今重新誦讀了一遍,反倒讓自己對學問的瞭解更加精深。
讀了四書,自然不能漏了五經。五經之說,成書年代比四書要早,內容也更加的艱澀。“嗯?怎麼沒有《禮記》和《周易》?”
在將四書和五經中的三經讀完之後,先生卻驚愕的發現,這其中卻沒有另外兩經的蹤影。因為他恰巧自己對這兩本經義不怎麼熟悉,想要趁這個機會通讀一番,卻發現這裡也正好缺失了這兩本書。
而他不知道的是,這個夢境,全部是依賴他自身生成的,而不是方洪構築了一個引子,把他給拖了進來。
比如說,方洪用自己的念頭暗示他,這裡的地面是黃金鋪就的,樹木全是珊瑚製成的,在先生的夢境之中,自然的就出現了這些場景。
而讓他誦讀經義,也是同樣的道理。方洪暗示了他,你現在讀的就是四書,就是五經,如果他有這相關的記憶,就能夠將其誦讀出來,如果沒有,那就無法現實出來。那總不能方洪跟他說,你給我讀一篇倭語的文章,那他就真的讀了一篇倭語寫的文章,這根本就是不現實的事情。
“《齊民要術》”既然沒有找到另外的兩經,先生便繼續的拿起了下一本書,卻是一本關於農業的書籍。
這本書他也曾研究過,是北魏年間的賈思勰所做,因為他不用讀書進學,所以對這些所謂的雜書多有涉獵。
“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受明時。”這本書,已經不屬於儒家的範疇了,是已經消亡在歷史中的農家著作。
在先生讀第一句的時候,方洪的神魂陡然大放光明,念頭瞬間的開始擴張,將整個羊角水村給籠罩了起來。
裡面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盡皆被其掌控,他甚至起了一種感覺,只要自己念頭一動,便能夠讓這些植物瘋狂的生長。
當然,這僅僅是他的錯覺而已。雖然他是土地神,但使用神通是需要香火的,如果他強行這麼做,那唯一的結果就是他現在僅剩的這點香火消散,他的神位衰弱,福地破碎,然後自身陷入沉睡或者死亡。
“這本書對我的幫助這麼大!”方洪有些不敢相信,他一開始只將其當作了一本普通的書籍,卻沒有料到出現這般結果。
他不知道的是,雖然儒家講得是治國大道,但他神位太低,那些道理於他而言,而是太遠了。但這農家學問就不同了,講的是如何分辨四時,如何播種植物,和他土地神的職能正好類似,所以對他的裨益更大。
“咦?怎麼感覺身上的乏累消減了不少,真是奇怪?”在他的念頭和整個村子相連的那一霎那,不少勞累了一天的農人,忽然間覺得身上一陣輕鬆,彷彿剛剛洗了一個熱水澡一般,十分的舒服。
土地神的職能是什麼?是保佑風調雨順,農業豐收,所以,當方洪的神軀進一步穩固的時候,村中農人的精力得到了增長,田地中的糧食,長勢變得更好,甚至於圈養的六畜,也會更加的健康。
這些東西,或許當時並不怎麼明顯,可等到田地有所收成的時候,就會恍然發現,原來今年是一個豐收年。
“嗡。”在方洪的神軀不再放出光明的時候,忽然之間,有三根細微的長線,連線在了他的一片念頭上面。
隔了一段時間,便有一些灰白色的光點,從那長線的另一端輸送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