聿明站在了蔣介石行邸的大廳裡。這是杜聿明一生中最痛苦的時刻,他不願意去東北,但他又是蔣介石的門生,從黃埔畢業後就一直追隨蔣介石,直至成為國民黨軍中級別甚高的將領,他不願意有違蔣介石的意志。杜聿明在大廳裡站了一會兒,看見羅澤�從樓上下來,羅澤�對杜聿明說:“老頭子要你去。”
杜聿明與蔣介石的談話進行得十分艱難。杜聿明說徐州形勢很緊張,蔣介石說現在東北最為重要;杜聿明說現在東北士氣不振,員額不全,需要整補才能打仗,蔣介石說有空軍和火炮的優勢就可以打。當站在一旁的羅澤�再次附和蔣介石的時候,杜聿明終於找到了發洩的物件,他對這個“一步登天的小鬼”講了一個古老的故事:當年秦王伐楚時,曾問李信和王翦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年輕氣壯,說只需要二十萬,老成的王翦說至少需要六十萬,秦王當即就把王翦撤了職,結果李信大敗而歸。杜聿明講完才說,既然羅參軍有這樣的高見,請校長讓羅參軍去給衛立煌當參謀長,這樣既不需要改變指揮機構,還可以達到速戰速決的效果。羅澤�一聽,嚇壞了,忙說:“不能去,不能去。”杜聿明問蔣介石“收復錦州有幾分把握”,蔣介石說“六成把握總是有”。這令杜聿明十分吃驚,六成把握就敢決戰,蔣介石不是急糊塗了就是老糊塗了。他不顧禮節反駁說:“算到六成,只有失敗,沒有勝利。”蔣介石停頓了一會兒,說出一番話,還是關於美國人的:
錦州是我們東北的生命線。我這次來時,已經和美國顧問團商量好,只要我們保全錦州,美國就可以大量援助我們。現在應研究如何把錦州的敵人打退,將瀋陽的主力移到錦州,保全錦州,以後我們一切都有辦法。
如果杜聿明的回憶準確無誤的話,便可以解釋國民黨軍在東北被全殲的根本原因:如果廖耀湘兵團迅速從營口撤退,儘管毛澤東反覆提醒和催促,但當時東北野戰軍還沒能在營口方向形成阻擊線,國民黨軍主力是有可能撤出東北的。但是,為了得到美國的援助,挽救軍事和經濟的困境,蔣介石只有屈服在美國人的旨意之下:美國不希望看到中國的東北全部被共產黨人擁有,美國的軍事影響至少需要維持在中國東北的“大門”附近,即佔據錦州、葫蘆島、營口一線的海岸線和狹窄的遼西走廊咽喉部位,這樣才能遏制蘇聯把中國的東北變成共產主義陣營的勢力範圍——美國顧問團是為美國利益服務的,他們哪會考慮東北國民黨軍的處境?
最後,杜聿明再次陳述了他昨天提出的兩個方案:決定撤退就要趕快撤,不撤就整補部隊之後再打仗,而整補東北地區的國民黨軍,至少需要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十一章 遼瀋戰役:死亡的開端(11)
蔣介石連說:“太久了!太久了!”
說到杜聿明上任東北的問題,杜聿明不敢說堅決不去,但提出必須補充兵員和裝備的條件。蔣介石一聽還需要他向東北增兵,再一次火了:“為什麼*能打游擊,就地籌糧,而我們黃埔生不能做到?你們黃埔生都不服從我的命令,不照我的計劃執行,懦怯畏敵,這樣子我們要亡國滅種的!”杜聿明已被折磨得心力交瘁,他身不由己地說出了“我應該不計名利,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話。蔣介石立即表示:“既然你如此不計名利,去東北給衛立煌當副總司令吧,司令部設在葫蘆島。”杜聿明覺得自己無力推託,他對蔣介石說:“我認為徐州比較重要,如果校長認為葫蘆島重要的話,那就由您決定好了。”蔣介石想都沒想就說:“葫蘆島重要,就這樣決定,你去葫蘆島指揮。”——多年後,杜聿明回憶當時的心境時說:“算了吧,反正江山是他的,部隊是他的,他要丟就丟,要送就送。萬一我堅持自己的意見,從營口撤退不下來,我就有殺頭之罪。我作為他的部下,只好接受他的命令。”
二十日下午,杜聿明就任東北“剿總”副司令兼冀熱遼邊區司令官的命令釋出——國民黨軍在東北存在三年,由杜聿明開場,也即將由杜聿明結束。
這一天傍晚十八時,*、羅榮桓、劉亞樓、譚政簽發了《全殲東北敵人的政治動員令》:
……我東北全部兵力將更大集中南線作戰,兵力之雄厚為空前所未有,以此壓倒優勢的強大兵力,殺向居於極端劣勢的敵人,是無往不勝的。各部在此形勢下必須有連續打大勝仗的雄心,一口吃掉敵人七八個師至十數個師,一次俘虜敵人七八萬至十數萬。因為客觀條件與我們主觀力量允許我們這樣做,我們必須這樣做。我們在錦州、長春已取得圓滿與偉大的勝利,但我們絕不能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