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3 / 4)

小說:重建社會 作者:誰與爭瘋

濟的討論中,持這種觀點的人最多。第二種看法是,在金融危機發生前,中國的經濟就已經出現問題了。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就持這種看法。他指的主要是,在世界金融危機發生之前,中國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舊的發展方式中的問題日積月累,即使沒有這場金融危機,中國的經濟也會出現問題。其實還有第三種看法,即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與這場世界金融危機並沒有什麼太直接的關係。甚至有人半開玩笑地說,中國有經濟危機嗎?不就是美國不買中國的東西了嗎?這種觀點的意思是說,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主要是出口困難,而出口的困難與其說是這場金融危機的影響,不如說是前一段錯誤的貨幣政策的結果,即人民幣貶值的貨幣政策。

我個人的看法是,目前“中國經濟問題”的出現,是兩個因素交織在一起的產物,也就是說,是內因和外因這兩個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產物。這好像與上述第二種看法差不多,但具體的含義是不完全一樣的。我說的這兩個因素,外部的當然是世界金融危機,即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整體下滑,外部需求減少,外部訂單減少,出口困難。而內部因素我具體指的是,中國正在發生一場從生活必需品時代向耐用消費品時代轉型的過程,而這個轉型遲遲轉不過去。現在就是這兩個因素交織在一起了。不但是交織在一起,而且有點哪壺不開提哪壺的意思。從生活必需品時代向耐用消費品時代轉型轉不過去,核心的問題是內需和市場的問題,而金融危機給中國出口造成的困難,恰恰是擊在我們的軟肋上了。

我強調這兩個因素的交織,一是為了表明,這可能使我們看到現在中國面對的問題可能比簡單面對金融危機更為複雜;二是為了表明,將這兩個因素加以區別,注意到兩個因素各自的邏輯,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認識中國的經濟問題。在這裡,我想著重談談這第二個因素,即國內因素,就是從生活必需品階段向耐用消費品時代轉型的問題及其對目前中國經濟的影響。

如果從這樣一個角度看目前“中國經濟問題”,可以讓我們得到一個很重要的判斷,就是儘管我們目前的經濟問題是由美國的金融危機引起的,但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問題,與其說與美國今天的問題更相近,不如說與歷史上那些傳統經濟危機的問題更相近,或者說與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候美國面對的問題更相近。換一個說法,儘管這次的金融危機是一種全新的金融危機,但中國所面對的問題,其實更類似於傳統經濟危機中的問題。正因為如此,我最近經常講這樣一句話,美國的問題不一定是中國的問題,即使中國的問題是由美國引起的,美國的問題也不一定是中國的問題。

。。

二 我們正遭遇跟當年大蕭條一樣的坎兒

對生活必需品時代和耐用消費品時代進行區分,並強調由前者向後者轉型的重要性,對於理解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從而對於理解目前“中國經濟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經濟危機的發生是由於生產過剩,這樣的話人們已經說了無數遍,無需再次重複。而消費不足與貧富差距或當時利益關係失衡的關係,也是確鑿無疑的,但很少有人注意另外一個問題:所謂產品過剩究竟是什麼產品過剩?說東西賣不出去究竟是什麼東西賣不出去?而這個問題絕不是無關緊要的。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多少年來,“將牛奶倒在河裡”幾乎成了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一個象徵性符號。只不過原來說牛奶是資本家倒的,是為了維持他們的壟斷利潤;而這些年有人查了當時的資料,發現牛奶原來是農民或農業工人倒的,目的當然也是為了維持可以有利潤的價格,至少是不願意在賠本的情況下再賠上汽油錢將牛奶運到城裡去。但不管怎麼說,被倒掉的牛奶都成了大蕭條或生產過剩危機的一個符號或象徵。然而,這樣一個符號可能會產生誤導,即人們將生產過剩與牛奶之類的產品賣不出去聯絡起來。換言之,就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而言,賣不出去的牛奶確實沒什麼代表性。

實際上,當時賣不出去的東西並不僅僅是牛奶這樣的生活必需品。同時也包括也許是更為重要的其他產品,如房子、汽車、摩托車、簡易冰箱、洗衣機、收音機、電話等等,也就是耐用消費品。這些東西至少在當時是被人們當做耐用消費品的,那時擁有一臺收音機的意義不亞於今天擁有一臺電視機。當初,胡佛在競選總統的時候,曾經許下一個在今天看起來有點可笑的諾言,他說,他要讓“美國人家家鍋裡有兩隻雞,家家有兩輛汽車”。這就和我們當年說“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一樣。但“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