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陸軍更為壯烈的,是那些海軍的將士們。據查,北洋艦隊14名管帶中,致遠管帶鄧世昌、經遠管帶林永升、超勇管帶黃建勳和揚威管帶林履中,均在黃海海戰中壯烈殉國。四人中,除經遠管帶林永升是當場陣亡外,其他三名管帶都是座艦沉後,不顧救援而決意與艦同亡,意在殉國。
譬如鎮遠管帶林泰曾,因鎮遠號入港時不慎觸礁受傷,無法出戰,他為此自責過度,心情憂憤而自殺身亡。在餘艦被困、救援無望的情況下,為防止軍艦資敵,定遠管帶劉步蟾炸燬自己座船後,在極度悲憤的情況下自殺身亡。次日夜,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生服鴉片自殺,同晚,護軍統領張文宣也以同樣方式自盡殉國。兩天後,鎮遠的繼任管帶楊永霖用手槍自盡。
北洋艦隊十五名高階將領(提督丁汝昌加十四名管帶),就有八名陣亡或自殺殉國,一名自殺未遂(靖遠艦管帶葉祖跬在船被魚雷擊毀時自沉,被水手拼死救起),而方伯謙則可能是冤殺。
帝國的海軍精華,一時俱去。這是何等的慘烈!
最讓人寒心的,莫過於我們某些歷史學家聽信一些洋員的回憶錄,抹殺北洋艦隊將士的英勇。正如唐德剛先生指出的,以英人泰樂爾的讕言最為無恥,竟然騙了我們學界這麼多年,連電影《甲午風雲》都是以之為指令碼,遺毒甚大。
這個泰樂爾,本是英國小學都沒有畢業的洋癟三,跑到上海來掘金,後經人推薦到定遠上當差。估計定遠管帶劉步蟾沒正眼瞧過他,此人一直懷恨在心。劉步蟾是留過洋見過世面的人,連貨真價實的英國海軍將領琅威理他都不放在眼裡,何況這營中混混?怪不得此人後來咬牙切齒,要把劉步蟾等肆意抹黑,將我殉國將領說得一文不值,以洩私憤。至於其他洋員如美籍洋員馬吉芬、英籍洋員馬格祿,這些人的話恐怕都要打個折扣才行。
事實上,黃海海戰開戰之初丁汝昌即受傷後,劉步蟾升旗代為指揮,戰功卓著。定遠和鎮遠兩艦血戰近五個小時,各中敵彈數千發,幸有鐵甲護船,炮戰中巍然不動。定遠在劉步蟾的指揮下,擊中並差點俘虜敵艦比睿,隨後,定遠巨炮又擊中敵艦赤城,當場打死赤城艦長坂元八郎太,赤城駛逃過程中又被來遠屢屢擊中,好不容易逃出作戰海域,宣佈報銷。戰至下午三點半,定遠一炮擊中松島,松島當下就艦體傾斜,烈焰沖天,當場殺死殺傷敵方八十四人,並令松島喪失了指揮和戰鬥能力。正因為如此,日本艦隊才首先撤出戰鬥。
硝煙散去,遙想當年(1891年7月),李鴻章派丁汝昌率定遠、鎮遠等六艦訪問日本,後來晉見天皇,備受禮遇,而劉步蟾等人的英國海校同學東鄉平八郎只能叨陪末座,很是灰溜溜的。後來東鄉平八郎應邀上艦參觀,見船上水兵竟在兩尊主炮炮筒上晾曬衣褲,如此的藐視武裝,不覺心中暗自冷笑,回去後告訴同僚,說北洋艦隊不足為懼。
1886年,北洋艦隊在黃海上進行第一次大操時,比兩位海軍大臣醇親王奕澴和李鴻章更重要的檢閱官,居然是下面沒有東西的太監李蓮英。如此說來,在神聖的主炮炮筒上晾曬衣褲,也算不了什麼大事情。
體制之誤,夫庸何言?
說到這封建王權體制,要碰到開明有為之君,倒也不是什麼壞事,不過,晚清數朝偏偏運氣不太好,皇帝不是早死就是生不出兒子,讓慈僖太后這個狠毒的女人把持權位幾十年,在她的治下,大清帝國一步步滑入深淵。
光緒帝親政後,退休的慈禧太后仍舊抓著大權不放,加上多年的後黨已成氣候,在這權力移交過程中,就隱然形成了帝后兩黨之爭。隨著年齡的增長,小皇帝也開始變得自主和逆反,自知為一國之君,當奮發圖為,特別在一個狀###師的教導下,也頗想做一個明君聖主。
這個狀###師翁同龢,乃出身“父子宰相,叔侄狀元”的帝師名門,光緒帝從小就跟著翁老師學習,後者在各方面都給予了光緒帝悉心的指導和照顧,弄得光緒小皇帝“每事必問翁同龢,眷倚尤重”,過於依賴了。
翁師傅乃當時著名的清流派領袖,此人在甲午戰爭中一味主戰,卻不知兵。據說,翁師傅主戰乃夾雜著和李鴻章的個人恩怨。原來,翁同龢與李鴻章有“父死兄徙”的大仇(見前文),李鴻章不欲戰,翁師傅就偏要他戰,至於結果如何,就不在翁師傅的考慮範圍之內了。李鴻章和翁同龢鬥了幾十年了,再鬥一次又有何妨?
據說,一代中興重臣恭親王奕訢臨死前,光緒帝親自前往探視,但時就問皇叔,“朝中人物,誰可大用?”小皇帝想讓他推薦自己的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