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1 / 4)

,以戒國人。

後人作詩《悲平壤》,曰:“三十六計莫如走,人馬奔騰相踐蹂。一夕狂馳三百里,敵軍便渡鴨綠水。” 平壤戰役後,清軍全部退至鴨綠江邊,朝鮮由此完全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

5.5、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對於黃海海戰,無論用多麼濃厚的筆墨來描述都不過分。

這場為世界所矚目的大海戰,也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現代戰爭。至少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場戰爭能像1894年的黃海海戰那樣具有真正的現代意義。那場罕見的海上大決戰,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不但在世界海軍戰史留下重要的一筆,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改寫了世界海軍發展的理論。

這場改變中日兩國乃至東亞格局的大海戰,無疑要從北洋海軍說起。在吃盡了洋人船堅炮利之苦後,當時人想到的卻是搞炮不搞船,搞海防不搞海軍,結果是弄得沿海岸防大炮成群,在很多地方這些鏽跡斑斑的開花大炮還發揮旅遊資源的作用,譬如廣州的虎門、上海吳淞口等。

大清帝國的第一支海軍,是清廷委託第一任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李泰國買回的八艘炮艦。誰知買來後,曾國藩想把它們編入湘軍而清廷怕其做大不肯答應;派去助攻天京,曾國荃又恐其爭功而拒絕其幫助,結果弄得這八艘大洋輪英雄無用武之地,最後還是委託李泰國拍賣了事,倒是便宜了李泰國這小子,光來回佣金就撈了不少。

第一支海軍就這樣夭折,這也不奇怪,大清帝國反正有的是錢,別說八艘炮艦,八十艘也買得起,就是後來建設的第一條鐵路和小火車,不也是給撬了扔海里去了嗎?

真正觸動清廷決心搞海軍的,是1874年日本藉口琉球船民被殺竟敢悍然出兵臺灣。這個刺激太大了,李鴻章由此料定中日必然有一戰,海軍建設也就提上了日程。此時恰好趕上同治中興的好時候,總理衙門決定每年將海關收入中的百分之四十約四百萬兩白銀,撥款打造帝國的海軍,這就是後來的北洋艦隊、南洋艦隊和福建(閩粵)水師了。

福建水師大都船輕炮少,很多還是國產貨,馬尾之戰已損失殆盡,不足為論;由於經費的問題,南洋大臣沈褒幀發揚風格,讓北洋艦隊優先發展,南洋海軍等北洋艦隊建成後再行建設。由此,帝國海軍主要實力基本在北洋艦隊。

拘於官場的陳規陋習,北洋艦隊初建時期每年大概也只能拿到預算的一半不到,但這在當時也算是鉅款了。畢竟,當時向英德各國訂購戰艦,也不過是五十萬兩上下,最開始在英國Armstrong船廠買的六艘炮艦(500噸級不到),每艦不過十五萬兩白銀。後來李鴻章的胃口大了,1881年花兩百萬兩的鉅款向德國Vulcan船廠訂購了兩艘7400噸級的主力艦,即後來的定遠和鎮遠。

這兩艦,14英寸的裝甲,12英寸的巨炮(各四尊),在萬噸級戰艦出現前,絕對是海上的巨無霸。後來定遠和鎮遠在黃海海戰的中彈數百而不沉的卓越表現,讓各國海軍大受啟發,升級趕造萬噸鐵甲艦的競賽也愈演愈烈。但定遠和鎮遠的致命弱點是,因為裝甲過厚,影響了其速度(大概只有14節)。鑑於黃海海戰中日本艦隊的輕快速度,各國後來又同時向快速發展。所以說,黃海之戰的確具有了里程碑式的意義。

光有定遠和鎮遠兩艘主力艦是不夠的,北洋艦隊後來又分別向英國和德國購買了五艘次輕量級(兩千噸到三千噸之間)的巡洋艦,即致遠、靖遠、經遠、來遠、濟遠五艦,加上早前購買的千噸級超勇、揚威和其他國產的木甲戰艦(平遠為2100噸級,其他的不足為論),陣容也算是整齊了。

定遠和鎮遠兩艘主力艦,是當時世界一流的,加上致遠、靖遠、經遠、來遠、濟遠、平遠六艘2000噸級別以上的六艦,是北洋艦隊的主力陣容;再加上超勇、揚威千噸級的老艦和其他國產木甲戰艦、炮艦和魚雷艇,這支北洋艦隊出海操練時,也稱得上是“檣櫓如雲、旌旗蔽空”,在當時世界軍事年鑑的排名,北洋艦隊也是前八呢。

作為洋務運動的總設計師,李鴻章深知北洋艦隊的致命弱點在於整體速度不夠快,但1888年北洋艦隊初具規模後,海軍衙門被權貴們佔據,北洋艦隊後來竟未購一艦一炮。朝廷官員的短視和傾軋,李鴻章也是無可奈何,而政治對頭掌握的戶部甚至在1892中日局勢已經相當緊張的時候,宣佈為慈僖太后萬壽籌款,停購艦艇兩年,要知道,此時正是日本全力推進其海軍建設的時候!

據說甲午戰爭前夕,英國Arms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