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李鴻章是站在慈禧太后一邊的主和派,但事實並非如此,帝黨偏激無知,後黨昏庸無能,李鴻章有點超然脫身於帝后兩黨之外。但是,李鴻章想搞“以夷制夷”,希望英國、沙俄等列強來調停保住和平局面,只是他過分相信當時的超級大國了。當時的大英帝國已經日薄西山,充其量也就是李頓調查團的水準,和如今想打誰就打誰的美國比,差得遠了!
而日本在戰爭爆發前,搶先和英國簽訂了《英日通商航海條約》,並透過一系列外交活動取得了西方列強的中立。在一切準備妥當後,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在7月19日向朝鮮小王朝提出四點要求,一是允許日本架設漢城至釜山的軍用電線;二是為日軍修建兵營;三是讓朝鮮令清軍自牙山撤兵;四是廢除中朝間一切“與朝鮮獨立相牴觸”的條約,並以最後通牒的形式,限令22日前答覆。
正當朝鮮小朝廷茫然失措的時候,日本軍隊於7月23日清晨突然闖入王宮,劫持了朝鮮國王李熙,然後找來被釋放回國的大院君來組織親日傀儡政權,在日本人的脅迫下,朝鮮親日政府於7月25日宣佈廢除以前同清政府締結的一切條約,並授權日軍驅逐在朝清軍。
至此,戰爭已經是不可避免了。日本人處心積慮,要的不就是一場戰爭嗎?
5.3、豐島海戰,不宣而戰
在日本人的逼迫之下,小皇帝光緒氣惱不已,多次諭令李鴻章立刻備戰,“若顧慮不前,徒事延宕,馴致貽誤事機,定惟該大臣是問!”李鴻章懾於小皇帝的嚴責,加上日本人完全關閉了外交談判大門,只得在7月中旬派兵入朝增援。
日軍當時經仁川登陸並已佔領漢城,把北邊平壤和南邊牙山的清軍隔為兩段(就像後來朝鮮戰爭中美軍仁川登陸攔腰切斷北朝鮮人民軍一樣)。在日軍之前,葉志超統率的清軍已在牙山登陸並駐紮在成歡一線,兵力遠少於日軍,形勢不容樂觀。
考慮到朝鮮北部山多崎嶇,進軍速度太慢,李鴻章便決定在陸路進軍平壤的同時,再從海路運兵,一路在鴨綠江口的大東溝登陸後馳援平壤;另一路在天津登船後到牙山增援成歡一線的葉志超部。
入援平壤的計劃還比較順利,記名提督衛汝貴率盛軍六千人由大沽口登船、提督宋慶和總兵馬玉昆率毅軍二千名由旅順登船,分別至鴨綠江口的大東溝登陸後直奔平壤。另外,總兵左寶貴率奉軍三千五百人、副都統豐升阿率練軍一千五百人也渡鴨綠江入朝,四路大軍於8月上旬分別進駐平壤。
在陸路進發的同時,為增援牙山的葉志超部,李鴻章派總兵江自康率天津練軍二千五百人,僱用英輪高升、愛仁、飛鯨三船運兵前往牙山。為防不測,又調派北洋艦隊濟遠、廣乙、威遠三艦護航。由於牙山登陸困難,三船同時到達的話,一時間難以同時上岸,於是三船分批出發,愛仁號最先,飛鯨號次之,高升號最後。
殊不知,日本間諜石川伍一早已潛藏在天津軍械局書辦劉樹芬家中,透過賄賂獲得了大量的情報,高升號出發時間的情報即被石川伍一提前告知了日軍。案發後,石川伍一和劉樹芬兩人被一起斬首。
日軍大本營獲得情報後,立即派日本聯合艦隊從佐世保港出發,開始尋找清軍運兵船的蹤跡。7月25日的清晨,日本艦隊第一遊擊隊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艦到達牙山灣外的豐島海面,這一天正好晴朗無雲,海上能見度高,突然間,日艦見豐島方向有兩艘軍艦噴煙而來,不一會,便看清迎面而來的乃是中國的濟遠和廣乙兩艘軍艦。
原來,濟遠、廣乙和威遠三艦完成護送運兵任務後,由於威遠是木甲船且速度慢,艦隊小隊長方伯謙便讓威遠當晚返航,自己則率廣乙在次日出發,沒想到剛一出牙山灣,就和日本艦隊第一遊擊隊的三艦迎頭撞上。
上午七點四十五分,吉野號氣勢洶洶的奔上前去,首先向濟遠發炮。濟遠見來者不善,不甘示弱,也奮勇發炮回擊吉野。聽到炮聲後,秋津洲立刻趕來參戰,於七點五十五分開始向濟遠開炮。此時浪速也迅速靠近,三艦同時炮擊濟遠,戰爭打響了。
當時雙方的實力差距太懸殊了。日本三艦共擁有三十門炮,其中速射炮二十二門,而濟遠和廣乙只有舊後膛炮共五門,速射炮一門都沒有;敵艦速度都在十八節以上,吉野速度甚至達到二十二節,而濟遠只有十五節,廣乙是舊式巡洋艦,速度更慢;從噸位上看,日艦均在三千以上,吉野達到四千兩百噸,而濟遠是兩千三百噸,廣乙只有一千多噸。
剛一接戰,日本三艦聚攻濟遠,炮彈密如雨下,濟遠將士以一敵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