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其他引以為傲的軍事技術也沒有得到展示的機會。回北京後,英國人曾想表演試射炮彈,但他們的炮兵很快被打發回來了,中國人告訴英國人,他們懂得發射技術。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時候,英國人驚奇的發現,這些大炮與炮彈都完好無損地擺放在那裡,它們從未被使用過。於是這些“英國造”物件在被冷落了半個多世紀後,又被重新運回了它們的故鄉。
在中國期間,天朝並沒有對英國使團進行特別優待,相反,因為禮節問題…英國人竟然不給皇上叩頭增加了乾隆帝對英國人的惡感。英國人根本沒有受到他們想象中的歡迎,相反,卻是天朝接待官員在熱情和禮貌下的極度厭煩和戒備,因為有人還因為禮節問題丟了官。清朝最終取消外國使節的叩拜禮,那已是1873年的事了。
馬戛爾尼後來再也沒有機會和乾隆帝見面,他們的外交請求也只得到了皇帝黃色詔書的回應,僅此而已。正如馬戛爾尼的隨員安德遜所說的:“我們的整個故事只有三句話:我們進入北京時像乞丐;在那裡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則像小偷。”
不如我們來看看乾隆帝發給英國人的詔書吧。
詔書上說,“回去告訴你們的國王:鑑於你們傾心於中華文化,不遠萬里的派遣使節前來叩祝我的萬壽,我見你詞意懇切恭順,深為嘉許。但你們表奏上說要派你國人長駐天朝,照管你國買賣,這和天朝的體制不相符合,萬萬不行。西洋國家很多,又不是隻你一國,如果大家都請求派人留居北京,如何是好?所以不能因你一國的請求,破壞天朝的制度。天朝富有四海,奇珍異寶早已司空見慣,看在你們誠心誠意、遠道而來的份上,我已下令讓有關部門收納你們的貢品。天朝的恩德和武威,普及天下,任何貴重的物品,應有盡有,所以不需要你國貨物,特此告知。”(柏楊:《中國人史綱》)
這些狀況的形成,是當時天朝文化的必然體現。用乾隆帝的話來說就是:“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但這並不是乾隆爺的發明,明代已經有此說法:“中國之物自足於用,而外國不可無中國之物。”
狂妄的英國人在傲慢的天朝人面前碰了一鼻子灰。
懊喪之餘,英國人只好灰溜溜的離開北京前往廣州,他們的艦隊在那裡等待多時了。乾隆帝為了讓英國人見識一下天朝的地大物博,特安排馬戛爾尼一行人由陸路返回廣州。但臨走之前,乾隆帝有點不放心,於是他下了一道密詔給沿途接待的官員:“英咭利夷性狡詐,此時未遂所欲,或至尋釁滋事,固宜先事防範。但該國遠隔重洋,即使妄滋事端,尚在二三年之後。況該貢使等目觀天朝法制森嚴,營伍整肅,亦斷不敢遽萌他意。此時惟當於各海口留心督飭,嚴密巡防。” 乾隆帝還知道這次把英國人得罪了,雖然他可能並不知道英國具體在哪裡……至少他的孫子道光皇帝就不知道。
英國人一路南行,都有天朝的官員陪同。陪同的大員長麟有一次看到英國人使用火柴給他點火,非常詫異…怎麼能把火放在衣袋裡而沒有燙著呢。後來,中國人給火柴起了個別名叫“洋火”,即“外國的火”。我們常說舊社會連火柴都造不出來,但據文獻記載,中國早在6世紀末就發明了火柴,當時叫做“火奴兒”。但到了康乾盛世,卻早已忘記了它的存在。中國有許多東西,如四大發明,原先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爾後又遠落後於他國,火柴只不過是其中一例罷了。
馬戛爾尼一行人南下的路線基本是當時帝國的南北通道,“北運河,南贛江”,明清時期江西經濟非常發達且人才輩出的,只是後來因為上海的開放和京廣鐵路的修建奪去這條商道,江西也因此一蹶不振。杭州是南下途中的交介面,隨後他們路過景德鎮參觀了瓷器的生產,接著沿著贛江乘船南下,翻過梅嶺後到達廣州。經過艱難的跋涉並領略了天朝的人文地理後,他們終於見到了等待已久的“獅子”號與“印度斯坦”號,戰艦鳴19響禮炮,迎接他們的歸來。
對馬戛爾尼來說,這實在是一次極其失敗的出使。但他在南下的過程中,卻發現清政府的貪汙腐敗已是病入膏肓。比如乾隆帝批准給使團的招待費,當時算是一個駭人的鉅款(每天五千兩白銀),但大多數已被經手的官員剋扣中飽。在馬戛爾尼來看來,大清帝國只不過是一艘外強中乾的“破船”罷了。
英國人還不甘心,但後來的遭遇還要更糟糕。1816年6月底,阿美士德勳爵再次率領使團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