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3 / 4)

小說:黑色裂變 作者:閒來一看

商君以為,此事當如何處置?”

“君上病體虛弱,不宜接見特使。以臣之見,當由太子出面,接見七國特使,臣陪同之。太子須得藉機申明堅持新法國策之決心。否則,君上萬一不測,六國極可能聯合攻秦。”

“商君勿憂,嬴駟能做到。”

咸陽的國賓驛館坐落在宮城外最寬闊的一條大街上。這條大街沒有民居,沒有商市,乾淨整潔,極有氣魄。當初商鞅營造咸陽時,就對秦孝公提出“不拘周禮,營造大城,慮及後世,獨步天下”的建都主張,將咸陽城建得宏大嚴謹,遠遠超過了周室的王城洛陽。

戰國初期,雖然《周禮》早已經崩潰,但在城堡建造方面依然沿襲著《周禮》的基本定製。這種沿襲,雖然已經不再具有必須遵從的“王法”意義,而僅僅作為一種建築傳統被沿用,但也極大的束縛著人們對都會建造的創新。《周禮》中有一篇《考工記》,就是專門規定各級都會的建造規模及規劃方式的。其中的《匠人營國》一節,詳盡規定了天子都城(王城)與大小諸侯的都城以及卿大夫“采邑”(城堡)的建造規制: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國,以為九分,九卿治之。

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經塗九軌,環塗七軌,野塗五軌。

門阿之制,以為都城之制。宮隅之制,以為諸侯之城制。環塗以為諸侯經塗,野塗以為都經塗。

這種都城建造(營國)的“王法”,對都城規模(方九里)、街道數目(九經九緯)、寬窄(王城街道並行九車,環城道路並行七車,野外道路並行五車)、宮城高度(宮門屋脊高五丈,宮殿屋脊高七丈,城牆高九丈)、等級規制(諸侯都城與天'此貼涉嫌違規,請及時聯絡斑竹'城大小同,諸侯都城的幹道與王城的環城道路同,卿大夫的城堡街道與野外道路同)等都做了嚴格限制,不得越雷池半步,否則就是“僭越”之罪。

春秋末期,天下諸侯對這種“王法”已經不屑一顧。齊國丞相管仲公然主張,都會之功能應為“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都會等級當以佔地大小、人口多少來劃分,萬戶之城即可稱為“國”,千戶之城即可成為“都”。這就是所謂的“萬室之國”與“千室之都”。管仲還對建立國都提出了大違“王法”的自然地勢主張——“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 儘管這在觀念上已經大大破了周禮“王法”,但在實際中卻沒有一個諸侯國實施,包括齊國的臨淄。

作為新建都城,咸陽充分體現了不拘“王法”的創新實踐。

就地理形勢而言,咸陽是廣川在前,大山在後,水用足,溝防省,旱澇無憂。就規模而言,咸陽則大大超出了天子“方九里”的規模,更不用說諸侯都城的三五里城堡。咸陽城牆邊長十里有餘,達到了方四十里的宏偉規模。僅咸陽城南的白玉渭橋,就寬六丈餘,長三百八十步,可並行九車。

咸陽城最特出的,還是城內佈局的創新。創新的根本點是“成民之事”,而不再是“宣王之德”。咸陽城內劃分了宮廷區、官署區、商市區、倉廩區、匠做區、國宅區、編戶區、宗廟區等八個區域,將城內官民的居住部署得井井有條。更重要的是,商鞅對都城治理也極為嚴格,“棄灰於道者,刑”。正因為如此,城中街道寬闊,松柏常青,整肅潔淨。車道、馬道、人行道截然分開,井然有序。中原商賈與各國使節,一入咸陽便感到一種嚴整肅穆而又生機勃勃的強國氣象,不由便肅然起敬。

這國賓驛館,便建在國宅區內。所謂國宅區,便是大小官員和有爵貴族的府邸區域。這裡街道寬闊,幽靜整潔,車馬長流,既不冷清也不喧鬧,自然是咸陽城內的風華中樞之地。對於使者們,住在這裡,與官員交往大是方便。對於秦國官府來說,既便於對重要使臣保護,更便於對心懷叵測的使者進行監視。各得其所,皆大歡喜。

秦孝公病勢沉重的訊息傳到中原,六大戰國便紛紛派出使臣“撫慰探視”。魏國齊國楚國的使臣還帶來了本國名醫和名貴藥材。這些使臣大部分在咸陽已經住了兩三個月,絲毫沒有走的意思。他們每隔兩三天便派出飛騎回國報告,對秦孝公的病情起伏大體上很是清楚。這次秦孝公再次病倒,六大戰國和洛陽周室立即派出重要大臣做特使,專程趕來咸陽。這一次,特使們已經不再議論猜測秦公的病情了,相逢一笑,便匆匆的出去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