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為交易對手高盛提供了鉅額掉期頭寸。在另一邊,最大的頭寸被掌握在一群金融學教授手裡,他們正在試圖挖掘“1月效應”:即小盤股常常在1月份獲得超額收益。這些教授做多價值線而做空標準普爾500指數。他們自認為是擁有足夠資訊的交易者,但實際上他們獲得的訊息並不比那些整天和小道訊息、謠言及其他“噪音”打交道的交易員多。
有一天早上,魯賓在布萊克的辦公室問了一個問題:“如果堪薩斯城的那些交易對手失敗而且破產了怎麼辦?”
布萊克像往常一樣用手託著腮幫,挑了挑眉毛,但又非常安靜地等待他手下的數量學專家解答。但是沒有人說話,布萊克於是說道:“鮑勃,如果是那樣的話,我們死定了。”
“但是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有多大?你能估計一下嗎?”同樣的問題在管理委員會上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而魯賓也提出了他的標準問題:“最大的風險是什麼?你能將其量化嗎?”在得到滿意的答覆之後,魯賓同意保持價值線的持倉。那個夏天結算的時候,高盛穩穩當當地賺到了2 000萬美元。這為布萊克在1986年贏得了合夥人的地位並開創了在一攬子交易中的新業務線—在其中有5~5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