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會,相反地,消費者原來買1件的變成買5件,正所謂簿利多銷。畢竟對業主而言,一次賣掉利潤較簿的10件貨品;比起高利潤產品,但卻要1件1件賣,不知賣到何時才能賣完要好得多了。所以,賣方常放低姿態,以低價來引誘買主。本來預計要打6折的,用5折促銷,但修改須另付費,還是等於6折。而且有時買主還必須加買附屬配件,賣方反而多賺附屬配件利潤,本來要贈送的,都可因“低價”的關係,堂而皇之地轉利於價位上。
例:從服飾店到房地產,都有這樣的廣告標語:“全面3折”或“每平方米萬”;但在其標語的下方,都會有小小的字……“起”;一量不注意,便會被吸引了去。然而這些便宜的產品,卻會引起你的興趣;而賣方所要推銷的卻是另一種較高價位的產品,只要消費都 願意進去,便達到廣告效果了。
11 第三仲裁策略
談判過程中,有時候會因雙方條件的差異太大,無法妥協而陷入僵局;而僵局很可能使單純的利益之爭,流於意氣之爭;意氣之爭,則可能導致談判破裂。在商戰原則中,這是最壞的結果。對一個業務員來說,更是大忌。談判破裂的結果,不但獲得利潤的可能變成零,而且還會在無意中,增加一個對未來事業構成負面影響的敵人;真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太划不來了!這時候,如果有個在表面立場上客觀的第三者出面仲裁,則很可能將局面緩和,化解僵局,讓雙方妥協,完成交易。
所以,在談判過程中,高明的業務員切忌使局面僵化。如果為了技術性的需要,而又不便自行軟化立場時,最好能事先備妥一個較具親和力的第三者,來扮演“魯仲連”,將可發揮無窮的妙用。
尤其金額較大的買賣,如房地產;由於利潤較高,議價空間也較大,往往談判時間會拉長,即使在雙方都已身心俱疲時,也未必肯達成協議。如果已進入最後議價階段而產生僵局時,如能採用“第三仲裁策略”,將可化解僵局,使談判順利進行。
例:我那中古車商朋友常抱怨,每當與客戶在價錢上有爭議時,買方身邊都會出現一位第三者,以和事佬的姿態說:
“老闆,買方實在很有買,我說服他再加2500元,你也再讓2500元吧!”
在這種情況下,我那車商朋友也只答應了,但明明要到手的利潤,卻常常因為第三者的出現而減少,心裡實在很不是味道,於是他又想了一個對策:
每當買方出現第三仲裁者時,他就走進辦公室,拿出計算機,裝模作樣地算一算,也帶著第三仲裁者(他太太)出來說:
“看在您那麼有誠意的份上,再讓750元就是成本價了。這輛車就依本錢賣給您,不賺您的錢;但一定得交您這個朋友。”
我那朋友發現,如果“第三仲裁者”踫上“第三仲裁者”,不僅可使交易早點完成,還可保有相當不錯的利潤呢。
例:業務員與業務員之間,難免會因業績而起爭議;除非逼不得已,才送到最高主管處處理,否則,一般都會先請一較高階主管來評評理。只要高階主管提出一套公平的方法,或以分正的立場支援某一方,多半可調停爭議。
在中國的社會,請某人來評評理,還是行得通的。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虛實篇(九)
12 不知道策略
談判時若碰到一位心思細密,辯才無礙而又準備充分的對手時,切忌“正面迎戰”;否則一開始居於下風,主控權又操之在人的時候,肯定會大吃苦頭。
應付這種對手,最好採用“堅壁清野”的方法,而其最佳反應之道就是……“不知道”。
這種不知道策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破壞對方的事先佈局,擾亂對方的思考,以廢除其“武功”。把對方從比我高的層次中拉下來,重新以“平等”甚至更低的“地位”,坐下來和我談。
談判中常回答不知道、不懂、不瞭解,使別人認為你並不是有準備的聰明人,利將多於弊;因為,大多數人都會因為你不在行,而相信你所說的話是真的,以至減低防禦;對你所提出 的要求,會因你不懂,不在行,而感到好像合理化。許多人不知道,其實有時“愚笨”是一種強大的談判力量。
例:汽車銷售員問客戶:
“你是不是正在為昂貴的維修費用傷腦筋呢?”
若客戶這麼回答汽車銷售員:
“我‘不知道’,也不明瞭維修保養費是否昂貴,因為大多是我先生開去維修、保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