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回來,不管稱《何梅協定》也好,叫“酒井詐騙案”也好,反正何應欽已承諾。 中央軍、東北五十一軍、憲兵團、國民黨黨部紛紛南下,平津空虛,國人震動。
這時候引出一個人來。誰?石友三。石友三何許人也?凡稍瞭解軍閥混戰歷史的都 知道有個三反馮玉祥、三反蔣介石的反覆小人石友三。前兩年10萬大軍被打散了,現在 正乘時亂之際謀篡在平東灣平起事自治,已在聚集兵馬進行大比武。怎樣大比武,說起 來您不要笑話,就是挑選出百餘名精壯好漢和弄來百餘名妓女,都脫得赤條條的,互相 對站著,等石友三一聲令下,就衝上去,幹起那事兒。這叫練練雄風,交流體會。用在 戰場上,就是把對手當成女界,用陽剛之氣鎮住陰柔。您說這樣的隊伍能打仗?不盡然, 找到了日本人做後臺,有日本人支援,能不無往不勝!石友三帶的人數不多,來敲古都 北平的大門,史稱石友三叛亂。平津形勢驟變,倒底怎樣發展,令人揪心!
血祭盧溝橋——七七事變 第三章
重兵駐進平津話說北平,也就是現在的北京,那是幾朝古都,以北平為都城始於西周燕國,距今 已有3000多年,以後又有前燕、金、元、明、清及當今人民共和國定都於此。定都是建 國大事。為什麼看中北京,自然是龍脈所繫。歷代著名風水家對北京都有論述,我們不 一一例舉,這裡不妨引用幾段文字。宋代大學問家朱熹說:“冀都是正天地中間,好個 大風水。山脈從雲中發來,雲中正高脊處,自脊以西之水則西流入於龍門西河,自脊從 東之水則東流入於海。前面黃河環繞,右畔是華山聳立為虎,自華來至中原為嵩山,是 為前案,江南諸山及五嶺又為第三四重案,正謂此也。”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時,蒙古貴族巴圖魯曾勸忽必烈說:出燕之地,龍蟠虎踞, 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營天下,非定 都北燕不可。
明代燕王朱棣擊退建文帝遷都北京,群臣對北京的形勢又作了一番論證。有的說, 北京河山鞏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樸,物產豐富,誠天府之國,帝王之都也。也有的說, 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勝,誠帝王萬世之 都。
清末民初,北京修了鐵路其位置尤顯重要。雖然1911年清宣統皇帝退位,但其仍是 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當時北京向四方修了鐵路四條。一條是經天津山海關, 通往關外的北寧路。一條是經天津南下浦口、南京的津浦路。另一條是中國人自己設計 自己施工的第一條鐵路京張路,即由北京經南口、居庸關、青龍橋達塞外張家口。現在 青龍橋舊車站還依然保留舊貌,鐵路設計工程師詹天佑先生的銅像矗立著供後人瞻仰。 再有一條鐵路,也是南控中原至關重要的京漢鐵路。京漢鐵路經豐臺,過盧溝橋,沿著 太行山的緩緩斜坡一直通向中原重鎮漢口。中間經過保定、石家莊、鄭州等重要城市, 把黃河、長江等重要水路交通串連一起。當時北京還有水路碼頭,京杭大運河直通北京 城內,碼頭所在地,就是現在的王府井南口的東交民巷附近,不過民國初年碼頭已廢沒 有了通航能力。
明代建都南京,當時一個叫劉伯溫的人就向朱元璋說,“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 乃帝王之宅,但不免有遷都之舉。”縱觀歷史,南京雖然是幾朝古都,而恰恰凡建都南 京者,無不是偏安一偶半壁江山小朝廷,而就沒有一統中國。朱元璋不信劉伯溫之言, 建都南京。果然朱元璋死後發生燕王之亂。後燕王滅建文帝遷都北京,定鼎華夏。歷史 又何其相似,國民政府依靠江浙經濟勢力定都南京,國無寧日,又引來了日本人的侵略, 國共兩黨之爭,國民黨終於退守海島臺灣。共產黨統一大陸定都北京。歷史為何如此, 這須由歷史學家們去研究考證了。
話說回來。北京人口的變遷,簡單的概括:外遷的進北京,謫退的遷天津。真正的 祖祖輩輩的北京人怕是無從考證,那人數怕也是微乎其微,絕大部分是外來人口。從現 在北京地名來看,也帶著歷史的痕跡。衚衕,在蒙古語中就是有水源的人口聚集點的意 思。文津街、貢院街、西總布衚衕、外交部街、皇莊、宮門口、惜薪司、武衣庫、王府 井等等,從名字上就帶著皇家和官場的氣派。從姓氏上說,《百家姓》中非複姓姓氏40 8個,現代人統計北京人的姓氏多達230個。佔一半還多。
老北京的人口地位反差比較大,一類是皇族、官僚和依附他們的文人學子;另一類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