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所以兩國都採取服從和忍讓。但是這個服從和忍讓只是一個表象,他沒有想到,兩家會臨陣倒戈,置他於死地,在這種情況下,知伯的滅亡就不可避免了。第三個原因,趙襄子智勇雙全。在這個回合的鬥爭中,趙國的表現最值得嘉獎,第一個是堅持了三年,如果沒有這三年的支援,一開始就被打垮了,就不可能三家聯手。這三年打得很苦,但是貢獻很大,如果沒有趙襄子三年抗戰,就沒有韓趙魏三家的聯合滅知,也就不可能出現三家分晉了。我們設想一下,如果不是韓趙魏三家滅了知氏,結果是什麼?知氏首先滅了趙,之後知氏能容忍韓魏嗎?接下來就會滅韓,滅魏,最後歷史的發展就是知氏一家獨佔晉國,這當然是個假設。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知氏獨佔一個強大統一的晉國,那秦國能統一天下嗎?很難說,三家分晉離秦孝公繼位只有42年時間,42年後,21歲的秦孝公開始用商鞅變法,就是當一個強大的國家解體的時候,另一個國家崛起了,這就是歷史的一種偶然。而這個偶人,就在於韓趙魏三家滅了知氏。三家滅知氏,奠定了50年後,韓國的獨立,那麼新興的韓國又會怎樣發展呢?韓國為什麼會變成秦國第一個滅掉的國家呢?我們下次再講。
15:韓國之亡
[畫外音]公元前237年,秦王贏政和李斯定下統一天下的大計,開始了大規模的向東方六國進軍。他把第一個目標鎖定了當時最弱小的韓國。韓國是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分割晉國之後建立起來的一個諸侯國,擁有今天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塊南北狹長的土地,是秦國向東擴張面臨的第一個障礙。那麼一心向外擴張的秦王贏政能否實現他通天大計的第一步?秦韓之戰會是怎樣的一個結局呢?
秦王贏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贏政正式打響了統一中國的第一槍,滅韓。這一年,秦王嬴政首先派秦軍攻滅了韓國在河南南部的,一個重要的地方,南陽。南陽打得非常順,南陽拿下以後,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秦王贏政派駐守在南陽的秦軍,向韓國的都城新鄭,就是今天河南的新鄭進兵。這一仗打得更順。韓國幾乎沒有組織起來有效的抵抗,完了。最後一任韓國的國君,叫韓安被俘虜。這樣,韓國就成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第一個被滅掉的國家,而且這個國滅的非常順。史記記載秦王贏政滅韓的總字數,就幾十個字。什麼仗也沒打,就把韓國滅了。這就有一個問題了,韓國畢竟是戰國七雄之一,它能夠存活到最後,應該說是有它的道理的,為什麼在最後滅亡的時候,表現得如此不堪一擊,連一次有效的抵抗都組織不起來,為什麼?我感覺這裡面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改革不力。
第二,環境惡劣。
第三,外交乏術。
我們先說改革不力。戰國後期和戰國前期中期,和春秋比較起來,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就是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一次戰爭中間死亡的人越來越多。所以這個兼併戰爭**最後的時候,這叫大決戰,在這個時候,每個國家都面臨一個生死存亡的問題,所以很多國家都在變法。我們講過秦國的商鞅變法,韓國其實也有一個變法,從韓國建國,一直到韓昭侯這個時期,經過了六代國君,韓國基本上沒有什麼作為。一直到韓昭侯即位才有所作為,這個韓昭侯和秦國的秦孝公幾乎是同時的。秦孝公用商鞅變法,是在公元前356年。韓昭侯用申不害變法,是在公元前355年,一前一後,相差一年,但是最後的結果差別很大。我們都知道,秦國的強大,是從孝公變法開始的。韓國的興盛,也是從昭侯時期申不害變法開始的。那麼,我們為什麼說他改革不力呢?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人物,申不害。申不害原來是鄭國人,他的國家被滅之後,就成了韓國人,其實他在韓國做的是很低階別的官。他是怎樣被韓昭侯發現的呢?有一個意外的事件,就是魏國攻打韓國。魏國在戰國初期是個很強大的國家,魏國攻打韓國,兵臨城下,韓昭侯和大臣們束手無策。這時候,申不害就出來說話了,他告訴韓昭侯,說你應該執圭,圭是一種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拜見天子拿的一個玉器。他說你應該拿著圭去拜見魏王。魏王看見你用這麼隆重的禮節拜訪他,就會取消這次戰爭。我們這樣做並不是我們願意屈身,就是“好卑而惡尊”,我們討厭尊重,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求生存。韓昭侯就聽了申不害的意見,親自執圭拜見魏王,魏王看了很高興,韓國就免了一次刀兵之災。這件事情,也讓韓昭侯發現申不害是個很有才能的人,這是申不害的起家。受到韓昭侯的重視,但是還沒有信任。不久又發生一件事,魏國不打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