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是,諸將的反應卻是出乎了周瑜意料之外。
不談其他,太史慈和孫策之間的關係無需贅言,可是後來周瑜向太史慈寫信,將事情前因後果告訴了太史慈。
然而,書信卻好似泥牛入大海,根本沒有絲毫音訊。
就在周瑜快要放棄的時候,太史慈卻回了一封書信給周瑜,看完裡面內容以後,周瑜久久不語。
太史慈的回信,無外乎三點。
其一,周瑜並沒有證據可以證明,乃是孫權派人下毒毒死孫策。
若僅僅聽聞陳旭一家之言,難免有失偏頗,更可能中了陳旭的離間計,而將東吳攪得天翻地覆。
其二,吳王繼承東吳基業以來,雖然沒有開疆拓域,卻也將境內治理的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江東士族紛紛歸心。
若是現在將此事公佈於天下,然後起兵攻打孫權,輔佐孫紹繼位,不但不會成功,還會害了孫紹性命。
其三,周瑜若是反叛,則諸侯聯軍必定分崩離析,討伐陳旭的戰役也會失敗,東吳縱然能夠苟延殘喘一時,終究也會亡國。
太史慈在最後質問,就算吳侯乃是孫權所害,周瑜又是否願意看到東吳亡國,孫氏滿門滅絕?
可以說,太史慈的話字字誅心,也讓周瑜心中大受震動。
當然,這並不能說太史慈比周瑜想得遠,周瑜也不過是當局者迷,被孫策之死刺激倒罷了。
而且周瑜也知道,縱然他不反叛,孫權早晚也容不下他。
“主公,你為何滿臉愁容。”
就在此時,一個親信來到周瑜身旁,輕聲詢問。
周瑜嘆了一口氣,道:“你說一下,如果兄長在天有靈,是否願意看到我舉兵叛亂?”
親信猶豫了一下,才說道:“屬下不敢說。”
周瑜道:“你儘管說心裡話,我不會怪你。”
親信鼓足了勇氣,道:“吳侯英武蓋世,氣量過人,又一心想要壯大孫氏基業。”
“縱然吳侯知道自己乃是被吳王毒殺,可是看到東吳現在情形以後,恐怕也不會讓主公舉兵叛亂,為他報仇雪恨。”
“吳侯所在意的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