彀略嘶岬�7年半,近3000億的投資對北京GDP的年均貢獻是至1%,而北京GDP只佔全國經濟總量的3%~4%。相對全國20萬億的經濟規模,北京奧運會的影響力更多地將體現在中國國家形象的推介、中國式發展道路被認可、中國文化與異域文化交流上,而不是經濟。
但是,2008年是中國經濟比較困難的一年,大批中小企業倒閉,資本市場出現低迷,股市“跌跌不休”,樓市成交量持續低迷,地震、雪災等自然災害令中國經濟遭遇重大損失。然而,我們依然有理由相信,中國經濟的十年黃金時段會繼續下去的,奧運會不是中國經濟下滑的座標點。2008年的經濟困難,並非奧運會的結束造成的。
2008年9月和10月,中央一連出臺刺激經濟的政策央行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連續兩次降息和下調準備金,10月召開17界三中全會提出,提出“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保持經濟穩定、金融穩定、資本市場穩定”。這些動向顯示,我們宏觀政策正在鬆動,以確保經濟的增長速度不受太大的影響。
。 想看書來
一、 房價是怎樣飆升的(1)
十多年前,國家開始實行住房改革,從此以後,廣大市民不再依賴單位分配房子了,而是積極走進商品房市場,購買自己的稱心的住房。
管理層改革住房制度、實行住房商品化的目的就要讓廣大市民透過市場化的運作,實現改善居住條件的願望。從實物分房發展到後來的貨幣分房,每一步都是從摸索中過來的。同時管理層也為市民積極創造了條件,在深化房改中實行優惠政策,讓廣大市民真正感到實惠,以增強住房消費能力。
那時候,國家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積極鼓勵市民勇於走進房地產市場。第一,就是出售可售公有住房產權,對於以前的單位成套獨用的公房向居民出售;第二,當時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還很有限,政府為市民著想,鼓勵市民具有提前消費的意識。開放住房公積金貸款,凡是繳納住房公積金的城市職工,都可享受申請最高10萬元的公積金低息貸款;第三,為了鼓勵市民購房,政府在房產交易契稅上進行優惠,如上海地方政府採用貼費一半的方式,即從原來的3%,減為1.5%,其中上海貼費一半,個人實際只需繳納0.75%。
實行住房商品化也給城市發展帶來鉅變,但同時商品房的價格也隨之一路高漲,到了2007年時,房價已經大大高出居民的消費能力,對於低收入人群的購房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1. 如何看待中國的房市
在2007年年底,寒風颼颼,一年來政策的不斷出臺與打壓,年底前中國的房市已不再牛氣沖天,而初顯低迷與蕭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08年將實行從緊貨幣政策,隨後又出臺了相關調控政策段:第十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一個點、第二套房以家庭為單位的認定等。這一切都對2008年的中國宏觀經濟,包括樓市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從20世紀90年代起房地產一直是紅紅火火的熱辣行業。官員與專家都對它情有獨鍾,特地為它創造了一個專門術語:“房地產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認為房地產業關聯度高,帶動力強,可以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實現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房地產帶動相關產業鏈,如建築業,裝飾業、傢俱業等的發展以它為龍頭,每年約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2個百分點。甚至在2008年還有不少人在談,房地產的支柱性,不是隨便就可以改變的,它已經佔了GDP的20%以上。
不錯,由於國家的政策扶持與傾斜,加上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國情最特殊的超級大國,住房消費熱點當然容易紅火。實際上到了21世紀初國家對房地產的傾斜還是較大。尤其是2000年福利購房政策取消,政府開始透過退稅、申辦戶口等配套政策來鼓勵購房,房地產肩負著拉動經濟增長的重任,其增長速度異常耀眼。但是隨著2004年開始年房價的節節推進,國家才看到了房地產不僅僅是一個產業,它還牽涉到國計民生的政治問題,於是出臺系列政策,開始對房地產進行打壓。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獨特規律,一味地強調、一味地誇大,違背市場規律做事,到頭來就要遭遇規律的懲罰。目前樓市的價格確實很不正常,但主要的還是因為市場供求不平衡,房屋供不應求;而飆升過快的房價,只不過是市場嚴重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