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問題關鍵存在於我們乳企的發展路徑中。三鹿集團率先建立了“奶農—奶站—乳企”模式,並且在全國範圍內迅速擴張和複製。模式被成功複製後的20餘年中,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和印度的第三大乳品國。迅速擴張的乳企,走的這個路徑有著重大隱患,那就是雖然乳企減少了前期的投入和限制,也帶來了質量安全的弊端。
三、 中小民企的困境(4)
當然,此種模式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問題的關鍵在於這個鬆散的價值鏈和產業鏈中間的最後一關的質檢出了問題。我們不能因為此次事件,就否認這個模式的成功。這個模式其實也給許多農民帶來就業的機會,不少農民轉化為奶農。他們是此次奶製品的危機的最大受害者,農業部9月19日釋出訊息稱,河北奶農遭受嚴重的損失,每天都在倒奶。雖然筆者也對部分奶農摻三聚氰胺表示極大憤慨,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更主流的奶農還是比較守法的,關鍵在於監督。
此模式還有一個重大隱患在於中間奶站的利益問題。很多奶站發展成為“奶霸”。很多奶站不甘心只賺每公斤鮮奶1至2毛錢的“抽頭費”。開始在奶中加“東西”。業內人士稱,奶站環節兌水、加鹼已是“小兒科”,甚至出現了專業化的“調奶師”,專業化的“調製原料”和“銷售渠道”,更甚至沒有牛也能“造出”奶來。利益燻心終於導致了此次三聚氰胺的事件的爆發,直到付出生命的代價,這些潛規則才被公眾關注。
在面臨著重大危機的關口,我們乳品企業該怎樣擺脫信任危機,已經關係到一個產業的民族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也關係到更多的奶農的利益。所以,我們的乳製品企業要在這次危機中認真反思自己的行為,真誠向受害者道歉,承擔責任,把民族企業的信任危機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政府也要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給消費者一個安全的信任基礎。
奶粉事件是我們現在很多乳企的抹不去的恥辱,但是過去的教訓就讓它深深地刻在我們民族企業的面孔上,以便警鐘長鳴,警惕後來者。
我國要注重培養更多的民族企業家,而不僅僅是普通的商人。逐利是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礎之上,企業家精神是一個企業的精神核心,體現在企業的制度上,就是完備的和理制度。任何一個企業制度的基礎,就是誠信。很多人認為這個誠信為本很可能是一種口號,其實不是,當一個產業興盛勃起之際,泥沙俱下,很多不誠信的行為很可能被掩飾,在不斷膨脹地利益追逐中,有些企業很可能膽子越來越大,最終釀成全行業的危機。而那些堅守誠信的企業,最終會洗盡鉛華見真誠,受到社會公眾的擁護,儘管他也會在那一輪泥沙俱下的行情中受到一些損失。
三鹿踢翻了中國乳酪的罐子,暴露了我們企業的致命問題,把我們最軟的部位掀開。希望此次乳製品企業的大危機,換來的是這個行業的新生。
6。 民企的結構性調整是後奧運時代的方向
每當國人走出國門來到美國、歐洲等西方發達國家,購買服裝、鞋帽等價廉物美的商品時,細心的人們會發現有相當數量的商品來自中國製造然而,儘管這些商品出自中國勞動者之手,但商品的智慧財產權並不屬於中國。
“Made In China”已是發達國家對中國廉價消費品的代名詞,這即是中國代加工商品出口的優勢,也是中國廉價勞力被西方國家大量剝削之處。如今這種外貿出口的優勢已經蕩然無存,中國引以為榮的勞動密集型代加工,已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自2005年7月21日實施人民幣匯改以來,人民幣的升值幅度已達18%之多,由於國際性通脹的不斷加劇,人力成本的上升,生產資料成本的不斷上漲,國際市場的需求也在減弱,不少海外的業主將視線已經轉移到更廉價的新興市場,例如東南亞諸國或拉美國家等。中國的大量勞動密集型外貿企業,長期來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用低價競爭而獲取外貿訂單的好時光已一去不復返了。
中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正面臨著出口困境和就業的雙重危機。有不少人認為,為了應對這場危機,為了遏制熱錢進入,應該停止人民幣升值,從而來規避風險。
其實只要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態勢,GDP保持在8%~10%,從長期趨勢來看人民幣升值是不需要改變的,短期適當放緩也許是應對的措施。人民幣升值儘管對出口帶來暫時性的困難,但我們更要從自身的經營來找原因。
我國當前存在的問題,不是我們國家造成的,而是國際性的通脹引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