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2 / 4)

小說:中國人盜墓史 作者:風雅頌

這類“民盜”情況在前面孫權一章中已提到過,這裡就不說了。而“官盜”情況,同樣很多,其中,以盜取墓磚築城砌牆的現象最為常見。

如《錄異記》記載:“鍾傅初入洪州,命修一城,軍吏散掘墓磚以稱用。”這是唐末五代時的事情,到明代時也是這樣,《長子縣誌》 稱,“嘉靖辛酉,兵憲某號龍池者,因本縣修城乏磚,令發古冢。”

可見,清朝皇家盜取明陵上材料使用,並不奇怪,是有深深的歷史背景的。

弘曆是何時萌生盜明陵念頭的?推測應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當時他巡視明陵,看中了陵內建築物上的楠木,事後弘曆還從長陵大碑樓內條石發券頂不見腐爛一事中受到啟發,下諭旨以後自己裕陵聖德神功碑樓券頂也要用石條來砌,而不用木條。但過了12年,弘曆死後,他自己選定的接班人嘉慶皇帝並未遵旨,還是依清景陵的模式,將碑樓券頂建成為格井天花頂的大碑樓。

據說,弘曆本來想拆毀朱棣長陵的祾恩殿,將其楠木大柱用到自己的陵上。當時的吏部尚書劉墉(電視劇裡的“宰相劉羅鍋”)、文淵閣大學士紀昀(電視劇中的“鐵齒銅牙紀曉嵐”)等漢族大臣聽說都很著急。紀昀不愧是鐵齒銅牙,竟然捧出《大清例律》,盜墓“杖一百,流三千里,已開棺槨見屍者,絞”。如果拆毀明陵,不就是盜墓麼?

弘曆一聽,紀昀說得沒有錯過,皇帝有九五之尊,怎麼能做盜墓賊的勾當,一時沒再動明陵的歪心思。但楠木是金貴的木材,到清朝時上好粗大的楠木已被伐得差不多了,而且,如果派人進山,所花的工期也太長了。有臣僚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上奏修繕明陵。弘曆一看,心領神會,喜上眉梢,立即下發了紅標頭檔案,對明十三陵來一次整理修繕。然後密傳口諭,要工匠將明陵上的楠木撤換下來。

當時,負責修繕明陵的是工部尚書金簡、戶部侍郎曹文埴等大臣,他們上了一道奏摺,大概意思是,十三陵修繕範圍較大,而楠木已經“採伐殆盡”,若仍照舊式修整,則長陵、永陵兩處購求大木更難辦理,請皇帝准奏將永陵來個拆大改小的方案。

奏摺中,擬將永陵享殿等處拆卸,其永陵宮門、享殿,再將拆下兩廡各座的木料配搭,按照各陵規制建造享殿五間、宮門三間。如此籌辦,不獨長陵規模可仍其舊,輪換維新,即永陵殿宇亦得與諸陵一律繕治整齊,觀瞻並皆宏敞。

弘曆很快批准了這個修葺方案,從南方調集了大批能工巧匠。而乾隆這一批准,他盜取明陵金絲南木,即所謂“拆大改小”一說,很快在民間流傳了起來,給他自己戴上了嫌疑犯的帽子。

● “拆大改小”具體經過

長陵不方便“拆大改小”,於是首先選擇了永陵。

永陵是明世宗朱厚熜的陵墓,坐落在天壽山下的十八道峰(後更名“陽翠嶺”)。朱厚熜就是那位差點被以楊金英為首的16名宮女勒死的主子。遺憾的是,這些女孩子太緊張了,把勒在脖子上的繩子挽成死扣,怎麼也拉不緊,未弄死皇帝卻被皇后一個個凌遲處死了。朱厚熜因此才多活了24年。 。。

偷樑換柱嫌疑犯——清朝皇帝乾隆(6)

1521年,朱厚熜當皇帝,其時僅15歲,到1566年壽終正寢,共當了45年皇帝。當皇帝這麼長時間,他自然對自己的陵墓也格外地重視。

長陵動土於嘉靖十五年(1636年)四月二十二日申時(下午三點以後),完全是仿長陵而建,用料考究。《昌平州志》稱“其規制一準於長陵,而偉麗精巧實有過之”。

當時朱厚熜動用了國防力量,派4萬名官兵參與工程建設,經過10多年才建成,花費巨大。所以,弘曆選擇永陵祾恩殿上的楠木是有針對性的。

於是,包括永陵在內,門、殿的形制全部被縮小。再後,定陵也遭到同樣的“修葺”。

從宮中檔案所記和現代考古發現來看,明十三陵的確有一些建築被“拆大改小”,或在復建中縮小了規制。如,永、定二陵的祾恩殿均由重簷7間縮為單簷5間;景、昭、慶、德四陵的祾恩殿間數沒有改變,但都縮小了間量。

獻、裕、茂、泰、康、德六陵的祾恩殿也同樣,縮小了間量,將單簷歇山式建築改建成為硬山式建築,有的柱網布局形式也與原來不同,茂、泰、康三陵甚至連臺基也也一齊縮建。另外,獻、景、裕、茂、泰、康、永、昭、定、慶、德十一陵陵前的神功聖德碑亭均被拆除,改成了在原臺基上修建宇牆,使石碑露天的做法。

在弘曆這次修陵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