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地無數虔誠的信眾,拜會了許多高僧大德,也無時不感受到師父的大慈大悲……
延虎說:那次“西遊記”太讓人難忘了!我們陪師父去看望泰國副僧王頌綠帕佛他僧尊者,師父和副僧王是老朋友了,大家都比較隨意。後來,副僧王聽說我們得師父真傳,便提出要看我們表演。在師父的默許下我們表演了少林硬功。副僧王用手指頂我的肚皮,不由得哎呦了一聲,說我們少林功夫博大精深,名不虛傳……
4月13日那天是舊曆三月初一,兄弟倆一早來到我們住的酒店,說要去弘法寺燒香拜佛。大約開了半個小時的車,弘法寺便在眼前了,寺裡寺外擠滿了香客,兄弟二人跟隨眾香客一起虔誠地上香、膜拜……
2002年10月12日,深圳稿交會現場。深圳天基權保健服務有限公司展臺前,早早已是人頭攢動。總經理釋延豹和客商洽談著合作意向。一上午的時間,竟簽出了十幾張訂單。其出色的業績成為高交會上的一大亮點。
他們是少林弟子,以前是,現在依然是,儘管更準確的說法是少林俗家弟子。現在終於明白了永信大師對這兩位愛徒的那句頗含禪機的概括:他們何曾走出少林,他們正在走入少林。
13、釋行舟:和老伴一起出家
俗名李劉卷,1934年生於河南鄭州西郊
採訪時間:2002年2月8日上午
採訪地點:少林寺釋行舟禪房
我們去行舟法師的禪房時,他正在禪房外洗衣服。水籠頭開得很小,像是在滴而不像在流,他則靜靜地等著水流到衣服上,湮溼了一點兒洗一點兒。
您為什麼這樣洗衣服,為什麼不開大點兒水流?
那樣太浪費水,出家人的衣服只要一點水便可以洗乾淨了,他微笑著隨著口說。
進得禪房,說明來意。行舟法師連說自己無德無能,不必記下來。人生只是一瞬,有的轟轟烈烈,有的平平淡淡,而他就屬於後者。平淡的人生記下來又有什麼用呢?
行舟法師在寺院中的輩份算是比較高的,是方丈的師叔,1987年出家到少林寺,算來也在這嵩山上呆了15年了。他年輕時便幹起了建築,做了多年的建築工人。他幹活兒肯賣力氣,屬於典型的老黃牛一樣的人,勤勤懇懇,雖然收入不多,但也足以維持一個家的生計。按常理說,老是幹建築的,最需要飲食上的補充,應該多吃些葷才好。可是,他在45歲那年突然不吃葷了。現在想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之前吃肉覺得很香,第二天把肉擺到桌子上都不吃了,而且,之後的二十多年一直都沒有吃過葷。
這應該是行舟法師與佛有緣的一個佐證了?
也可以這麼說,但是與佛有緣並不是這樣簡單的緣。佛門的戒律很多,素食只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要是一個人在出家前完全領悟到那些,才是高明呢,我不行……
他笑起來的樣子很慈祥,整個禪房因為他的笑聲充滿了祥和的氣息。
交談中,他流露出,自己的老伴兒在自己出家前一年就出家了。這讓我們遐想翩翩,這個老和尚的背後一定有著許多不同尋常的故事。鼓起勇氣問他,很快又見到了他慈祥的笑,他說,我很同意你的看法,每個少林弟子都是一段傳奇,但是傳奇之所以是傳奇,是因為傳奇有神秘性,如果什麼都說出來,那不就成了不傳奇了?他這樣定義“傳奇”一詞,也是第一次聽到,越發覺得行舟法師有趣。既然他不肯說,我們便不再打探。
後來談到了他在寺院中的生活,老人說,我現在基本上算是少林寺的工頭兒。寺院這些年發展很快,自己的師侄永信大師當上了住持以後,非常重視寺院的基礎建設。這些年來,先後重修了鐘樓、鼓樓等老建築,目前(問一下近年來的基礎建設方面的工作)。寺院一般都會請建築隊來,而他,則代表寺院整天穿梭於建築工地,做一些監驗方面的工作。高興的時候,也參與勞動,親自壘上幾趟磚,那種感覺很好,他說,像是找到了年輕時的自己,但同時又附著了些新的東西,現在幹不像以前是為了餬口了,而是為了能讓能多為老佛爺做點事兒。
這麼大年紀了,這麼辛苦……
這算什麼!我還不到七十歲。少林寺這些年來的興旺,我們這些老僧人看著就高興。現在至少不用種地了吧?出門也不用翻山了吧?我還代表寺院出國訪問過呢,去過日本和泰國,過去哪敢想這些?永信大師是個年輕有為的高僧,我出家比他晚,儘管在輩份上算是師叔,但是修為比他差得遠!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咱少林寺的今天,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