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在組成國家的時候,臣民已經將這些權力賦予主權者。他認同優良君主的統治,懷疑大眾民主。他讓頒佈法律的權力成為統治者的至高無上。
所有這些半是詩意半是神學理論的政治著作,對現代國家都是開創,但遠不夠形成制度。洛克真正將頭腦思辨轉化為政治現實。
洛克畢業於牛津大學。他秉承了牛津古老的優良傳統,思想樸素清晰,善於理性思辨。他的文章並不長,語言也簡潔易懂,但他闡述的原理成為現代民主的原理。洛克在牛津期間與多位科學家共事,後來獲得醫學學士,他曾在聯邦德國納姆醫生的指導下學習,這為他後來的著書《人類理解論》打下重要基礎。1679年,他開始撰寫重要著作《政府論》。1683年,由於涉嫌參與陰謀,洛克逃亡至荷蘭,在此期間,他回顧修改自己的作品,大量草稿成書,《政府論》就在這時出版發行。
天賦人權。生命、信仰、財產的權利。自然法。委託立法。“社會中,人的自由是指,除了立法機關根據全民委託制定的法律外,不受任何其他法律的約束。”
這些是我們已多麼熟悉的現代政治的基本原理,熟悉到很多時候我們忘記了它們的出處。洛克的《政府論》是針對當時絕對王權的政治主張的樸素辯論,在洛克之前,幾乎所有著書都賦予統治者過大的權力。他們談論統治之道,不談論限制。洛克是英國議會精神的發揚。他不認為人的自然狀態純是戰爭,他堅信人有天賦的自由和理性,自然法就是自然的理性。自然法可以簡單地表述為:人都有義務儲存自己,並不侵害他人。只有在有人違反自然法時才需要有權威來審判。政府就是被人自願賦予這種權力的機構。人有權利選擇加入、考量或推翻一個政府,人在社會中,是建立契約的自由、平等之人。
這些為每個人所做的宣言,只有跟生殺予奪任憑權威的古代相比,才更顯得彌足珍貴。洛克哲學不算是巔峰之作,但他提出的權利與自由成為百餘年後現代美國建立的思想基礎。他的為人和他的文章一樣樸素,可他卻比很多光環萬丈的曇花一現者更被歷史銘記。他的政治論述直接影響了傑佛遜、麥迪遜和許多美利堅合眾國的開國元勳。
1689年,當牛頓遇到洛克的時候,洛克剛從荷蘭的逃亡中歸來。在接下來的兩年間,牛頓和洛克成為至交好友。兩個人交換了大量書信,討論聖經經文問題,牛頓向洛克傾訴了自己內心的很多情感困擾。有的時候,很難想象一段很短時期中的一對朋友竟能改變歷史如此之多。洛克和牛頓保持了真摯的友誼,走過了歷史註定的多事之秋。
【沒有流血的革命】
光榮革命。多事之秋。
1688年的倫敦註定與眾不同。在閱讀一百年後的法國大革命史和兩百多年後的俄國和中國革命史,有一個突出的印象會刻上心頭:革命就是犧牲與戰鬥的血淚史。大革命發明了斷頭臺,每天數以千計的人頭在瘋狂的吶喊中落地;俄國革命以布林什維克的專制主義告終,解放的夢想結束於更加嚴酷的獨裁;中國革命以徹底的戰爭作為基礎,從內戰到抗戰,再到文化革命的人人對戰。舊時代的勢力在交替中更新,在更新中炮火連天。在這樣的歷史中,革命似乎等於無盡的鮮血。
可是歷史上有一場革命不是這樣。
英國革命,沒有流血的戰爭。它似乎是一場軟弱的挫敗,但結果卻帶來兵不血刃的革命。它看上去只是一次普通的王位交疊,但實際上帶來了政體的轉折。英國並不是和平的國度,數百年王位爭奪分分合合,玫瑰戰爭似乎無窮無盡,輝格黨和託利黨鬧得不可開交,新教與天主教也拼得你死我活,王權和民權始終拉鋸,可是儘管如此,最終的轉換卻在一次和平的更迭中平穩進行了。現代國家誕生,英國從此進入君主立憲制,議會掌握權力,政治框架從那時延續至今。
這是如何發生的?聽上去彷彿不可思議。
從最客觀的角度,英國也不是沒有發生爭鬥。在光榮革命前半個世紀,以議會為信念的輝格黨人和以傳統為信念的托利黨人之間也有大規模衝突。在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時期,王權和議會間矛盾擴大。國王的對外政策失敗,財政困難,增加借款,宗教問題也引起民眾的擔憂。1628年,大名鼎鼎的克倫威爾作為議會代表,發表反對國王的演說,引起國王恐慌,國王調集軍隊,強行解散議會。克倫威爾在幾年的蟄伏之後成為了鐵騎將軍,與王黨展開戰鬥。他帶兵多次凱旋,戰勝了貴族的軍隊,肅清王黨守軍,將國王趕至蘇格蘭。議會宣佈自己為最高權力機構,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