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的年豬,不過被臣趕出了鏡湖島後,他竟然還聯合所有的夷人商販壓低臣的物價。”
對朱翊鈞問起馮保的事情,我沒有直接的回答,而是隱約的將自己和葡萄牙人之間的事情說給萬曆皇帝聽。
萬曆皇帝有些疑惑地問道;
“先生說這些的意思是……?”
我微微一笑,說道:
“那些佛朗機人不僅僅希望沿海的那些商人服服帖帖的,還希望將臣也玩弄於股掌之中,沒有得逞。所以才在背後給臣下絆子。”
話說到了這裡,萬曆小皇帝當然明白我的意思是什麼了,他眼睛一亮,緊跟著面容冷峻地說道:
“先生的意思是說……”
我攔住了小皇帝的話頭,搖頭說道:
“佛曰:不可說!”
萬曆皇帝忽然間從桌子上面拿起來了一打紙,說道:
“近幾日,朕讀到幾首詩。感觸良多,先生不妨也看看。”
我連忙接過,一看是卻是朱翊鈞的手跡:
牢落西南四十秋,
歸來花發已盈頭。
乾坤有夢家何在?
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前雲氣暗,
朝元閣上雨聲愁。
新蒲細柳年年綠,
野老吞聲哭未休。
我仔細的默讀了一遍,然後又輕聲的吟誦了一遍,雖然看不出這是出自誰的手筆。不過詞句間的感傷卻溢於紙外,裡面講述的似乎是建文帝的故事。
我抬頭看著小皇帝,難怪他會感觸良多呢,觸景生情,一個是廢帝,一個差點被廢黜了。引起共鳴也是難免的。
我隨口問道:
“不知道這首詩是出自何人之手?”
朱翊鈞回答說道:
“這首詩出自《徐襄陽西園雜記》,不過有人說是出自建文帝之手,不知道先生怎麼看?”
我苦笑了一下,回答說道:
“詩詞一事,臣並不擅長。不過看這首詩雖然寫得過於淒涼,但依我看來,應該是建文帝原作。”
萬曆皇帝扭頭看著張鯨問道:
“你說呢?”
“關於這首詩的佐證,在《碧裡雜存》一書中有記載。”張鯨接著介紹說。“這書是正德年間一個叫董轂的人寫的。此人是正德年間的進士,當過安義、漢陽兩個縣的知縣。後因事罷官,歸隱林下,遂寫了這本書。”
朱翊鈞又問:“關於建文帝,書上有何記述?”
張鯨小心翼翼的回答說道:
“對建文帝舊事,書中記載頗詳。說建文帝尚在髫年之時,太祖皇帝夜裡做夢,看到內廷左右楹柱,有黑白二龍纏繞相鬥。左邊楹柱上的黑龍戰勝。天亮後,太祖發現燕邸——也就是後來的永樂皇帝爺,與皇太孫——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各抱一根楹柱嬉戲,而燕邸恰恰在左邊那根楹柱,太祖心下便起了疑心。
後太祖帶著燕邸與皇太孫閱御馬,出了一個上聯讓兩人對,太祖出的上聯是‘風吹馬尾千條線’,太孫對曰‘雨溼羊毛一片氈’,燕邸對‘日照龍鱗萬點金’。太祖一聽,不免心下喟嘆天命不可違。
太祖傳位太孫後,曾封鎖一篋,密召已成為建文帝的太孫說,‘你若他日遇到大難,垂死之際,方許開視。遇到小災,則萬不可開啟,切記切記。’到了壬午那一年,燕邸從北京發兵,靖難之師圍了南京紫禁城。建文帝危急之中,便開啟太祖給他篋笥。
只見裡面惟有僧衣帽一副,度牒一紙,剃刀一具而己。建文帝遂連夜削髮,縱火焚宮,從暗溝中逃出。有司便以自焚而奏達於永樂皇帝爺。建文帝這是順天知命,見機保身。至正統年間,距靖難之變不覺已有四十年,有一天,雲南布政司衙門忽然來了一個老僧,杖錫從甬道入正堂,南面而立,曰,‘吾即建文帝也,今吾年八十,彼已傳四朝,事即定矣,吾有首丘之懷,故欲歸耳,汝等可為奏聞。’說著就從袖裡掏出詩箋來。
藩臣難辨真假,便著人將老和尚禮送來京。其時建文帝時的宮中舊人大都物故,有一個老宦者還活著,他說,‘老和尚前身是否就是建文帝,吾能驗之。’說著讓老和尚脫去左腳鞋襪。他一見老和尚的腳板心,便抱腳痛哭。
原來這老宦者當年曾在宮中為建文帝侍浴,知道建文帝左腳板心上有一顆黑痣。今老和尚腳上恰恰就有一顆,老宦者斷是建文帝無疑。有了這個鑑定,朝遷也就善待老和尚。留在宮中奉養。不二年,老和尚圓寂,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