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垢神態恬然的道:“人之常情,好逸惡勞。便是意志堅定者,要象楊堅那樣勤勉到超出常人可以長期忍受的限度,即使能堅持一日兩日、一月兩月、乃至一年兩年,卻終究難以持之以恆。為君者不是不應該勤,但不應是勤於案牘文書之事。天下如此之大,在上者日理何止萬機?便如何鞠躬盡瘁,終是人力有限。是以為君之首要,乃選拔天下賢才,分任各職,為己代勞。為君者應是勤於明辯是非曲直、賞功罰過,以驅策手下全力以赴,辦好任內之事。那楊堅開始時還堅持得住,後來就難免疏懶了,又沒有賢才替他謀劃,國事遂靡爛不可收拾。”
這一番話只聽得李世民茅塞頓開。他為人好勝自負,只道樣樣親力親為才能將事情辦好,既顯自己的本事,又彰勤勉之風氣。因此自接掌朝政以來,一心撲在國政之上,事無鉅細都要過問,才短短兩個月已覺得不堪重壓,大有焦頭爛額之感,以致生出“難道我不是當皇帝的料?”這種自嫌自棄之心。這時給長孫無垢一提點,才驚覺自己之非,不由得感激之上更添敬愛,拉著她的手道:“多虧了有你這賢內助,否則我就跟楊堅一樣自以為已竭盡心力,誰知於國家大事,反倒有害無益。”
正說著,忽聽外面傳報長孫無忌求見。
李世民奇道:“他不是先我回來這兒的嗎?怎麼現在才到?”轉身向長孫無垢解釋:“我剛才叫了他過來跟我們一起吃飯,好讓你兄妹倆聚上一聚。”說著起身走到室外,只見長孫無忌垂手站在門邊,面上頗有驚惶之色,忙問:“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
長孫無忌道:“剛才微臣過來的路上遇見尉遲將軍,他說接到急報,突厥頡利可汗率精騎十餘萬繞過了我軍在涇州的防線,現已抵臨渭水,就在長安城外紮下營來!”說到最後,不由得身子微顫。
原來當日突厥率軍南下河套攻擊唐軍之事,早已傳到長安,李淵本是派了李元吉出征迎戰的。後來發生了“玄武門之變”,長安城內人人忙昏了頭,竟是全然將突厥入侵之事拋諸腦後了。唐軍在前線本由燕郡王羅藝率兵抵敵,但後來他聞說李建成被殺便乘亂叛變,雖後來兵敗身亡,他的部屬中不肯投降的卻全都投奔突厥去了。突厥有了這批人作嚮導,唐軍又正內亂而無人指揮,竟給頡利人不知鬼不覺地繞過防線,突然近在長安城下出現。長安守軍直到遠遠望見突厥旗幟在渭水對岸招展,才知道兵臨城下,急報尉遲恭。尉遲恭趕去東宮報信,正逢李世民回來西宮,只遇上了長孫無忌。
李世民聞訊微微一驚,但心中霎時重燃往昔戰鬥的激情,不憂反喜,竟暗暗為又可躍馬橫戈於戰陣之上,暫時擺脫文書奏章的湮埋而大樂。他一把執住長孫無忌的手臂,道:“走,到城樓上去看看!”直奔門外。早有侍衛牽過兩匹馬,二人飛身上馬,往北門而去。
不一忽兒到了北門,二人登上城樓。城頭上已是人影幢幢,一見李世民,紛紛上前叩見。原來唐軍眾將如尉遲恭、秦瓊、程咬金等接到訊息,都是李世民一般心思,全不約而同的來到城樓察看。
李世民走近牆邊,俯身鳥瞰。這時夕陽已經西沉,星月尚未升上中天,天色昏暗。地上卻是燭火通明,映得大半邊天都紅了。城下渭水對岸豎起一個個帳幕,連營相接,綿延伸展,直至天地相交一線仍不見盡頭。營裡營外到處是手執火把的突厥兵將。一支火把遠遠看去是一個火點,這時一眼望去也不知有幾千幾萬個火點,匯成一片火海,織成一張光網,將渭水對岸全罩住了。
突厥這等聲勢,眾將倒也並非沒有見過。但以往都是在涇州乃至邊疆之地遭逢這樣的大軍,哪象這次如此近在咫尺,就在這繁華似錦的京師之外?此前若敗了,還有退守下一個城池的後路;今次若輸了,那就是都城淪陷、舉國傾亡的大禍!言念及此,眾將無不膽戰心驚,暗暗叫苦。好不容易才除去李建成、李元吉,為李世民奪得這天下,若一個不小心竟讓突厥破了長安,那就別說到手的天下丟了,還要負上只顧內訌、不御外敵,以致神州淪喪異族之手的千古罵名!
正在這時,忽見突厥營中一匹馬疾馳而來,馬上乘者一手舉著松明火把,另一手持著符節,趟過渭水,抵至城下,仰首高喊:“我乃突厥頡利可汗使者執失思力,奉可汗之命入城跟大唐新皇說幾句話!”
李世民面上怒氣一閃,轉頭對身邊的侍衛道:“開了城門讓他進來!”又向眾將道:“都到東宮去!我要升殿會一會這傲慢無禮的蠻子!”各人領命,紛紛下城。
不一忽兒,東宮也已點起燈火無數,兩排武士列開陣勢,迎入那執失思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