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滿頭大汗抵達東校場。
在誓師典禮上,蔣介石又發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訓詞:
“在北方軍閥與帝國主義者已重重包圍我們,壓迫我們,如果國民革命的勢力不集中統一起來,我們再沒有同生死共甘苦的決心,一定不能衝破此種包圍,解除此種壓迫,所以本總司令不敢推辭重大的責任,只有竭盡個人的力量,擔負起來,以生命交給黨,交給國民政府,交給國民革命軍各位將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才對得住國家,對得住人民……我們每個革命軍人,每個總理信徒,應當深念自己對人民對國家的職責,必須將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的責任,擔在自己的肩上;要想如此,只有大家精神團結起來,才能集中我們的勢力……所以大家必要犧牲個人意見,堅固團結,為中國爭獨立自由,非達到此種目的不止,只有如此,才無愧為總理的信徒,革命的軍人。我們要完成總理的遺志,必須要求大家謹記這幾句話;我們的總理,還照臨在我們的頭上,雖然我們已看不見總理,然而總理的精神是不死的;我們必須協同一致,必須為完成總理之志願而奮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就職誓師講話》 ( 秦孝儀 主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灣 中正文教基金會網站)
北伐開始之後,隨著前方不斷傳來的戰況,軍校生們人心思動。在這瞬息萬變的政治和軍事形勢下,張靈甫和四期的黃埔生們緊張地進行著軍官生最後課程的學習。由於革命軍紛紛抽調北上,以黃埔師生為骨幹的第1軍在軍長何應欽的率領下,也離開廣州,先開往武漢後又轉戰江西。四期生們一邊在軍校學習訓練,一邊還要參加惠州、虎門、黃埔等地的警衛任務,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他們這一期,按原定學制最早也應該到第二年三月才能畢業,但是,北伐的形勢發展急需大批的新生力量,學生們紛紛傳
行軍途中的北伐軍。言,四期生要提前畢業了。果然,兩百名黃埔四期學生被挑選為北伐軍的宣傳員提早畢業投入戰場,9月份學校貼出佈告,四期生到郊外進行最後的實彈演習,當年10月,在北伐軍攻克武昌的捷報聲中,張靈甫與黃埔四期的全體同學正式畢業。
黃埔軍校,把張靈甫從一個儒雅書生,訓練成了一個冷峻驃悍的軍人,從這裡,張靈甫邁向了戰場,開始了他是非功罪二十年餘的戎馬生涯。
第五節初露鋒芒(1)
一
黃埔畢業,曾經同場操練甚至共眠一室的同學,如今各奔東西。
與前兩期的學長相比,黃埔三期之後的軍校畢業生在出路上選擇較多。在早期奠定廣東大局的東征階段,由黃埔師生組成的教導團分工並不細緻,前兩期新訓練出來的軍官生十有*直送前線戰場。1925年之後,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初具雛形;陸續組建擴充的非作戰機構,比如高司單位、兵站後勤、部隊政工、戰地政務、訓練單位乃至各級黨政機關,都需要充實新生。在畢業生中,當時最炙手可熱的去處數政工一職。北伐軍的政工系統在國共合作的大環境下組織健全,擔任政工幹部的畢業生常常能獲得坐火箭般的破格提拔,很快飛上高枝掛上指導員、黨代表、主任的高階頭銜,而在戰場上拼殺的小排長們,出生入死卻不容易得到如此迅速的竄升。
政工幹部既能獲得青睞,錄用者一般就不是泛泛之輩,不光政治上得表現積極,文化水平還要高,進軍校前有高學歷的軍官畢業生就比較有機會進入政治部門耍筆桿,需知這些大學生軍官原本就已是鳳毛麟角的寶貝,到戰場上當個小排長,卻是隨時會有生命之虞的。
按說黃埔四期中擁有北大學歷的學生屈指可數,張靈甫在校期間的政治表現雖不落力,以他的條件,如果刻意鑽營的話,在非戰鬥單位謀一份安全些的差使還是不難的。只是既然要投筆從戎,繼續耍筆桿子顯然有違他的初衷,而且搞政治得善於鼓動宣傳,這並非張靈甫的強項,他情願下戰鬥部隊,真刀真槍打仗更顯英雄本色。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他的性格,這個嗜讀古書典籍的書生,秉性中卻遺傳了秦人尚武好鬥的古風,他更向往做一名金戈鐵馬縱橫疆場的武士,在戰場中浴火重生,完成一個真正軍人的涅磐。
北洋軍閥孫傳芳。1926年10月,23歲的張靈甫來到第21師報到,從最基層的步兵排見習官做起,不久見習合格即升任排長,他的傳奇軍事生涯,就此起步關於張靈甫黃埔四期畢業後所加入的部隊及其後的歷次升遷履歷,兩岸出版的有關人物傳略有不同記述。鑑於臺灣在國民黨人物方面的檔案資料比較齊全,本書中關於張靈甫的履歷均參照臺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