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2 / 4)

仗的悍將,這次會面,張靈甫讓蔣校長見識了他堅決*的政治立場和遠慮。蔣介石曾經在多種場合批評一般國民黨軍將領不好學習、不研究對手、不思進取,眼前的張靈甫,既忠且勇,又好學慎思,不正是他要樹立的模範將領的典範嗎?他後來多次稱讚張靈甫智勇雙全,對這個允文允武的心腹愛將青睞有加。

為了抬高青年軍的身價,蔣介石立下規矩,將官隊留任青年軍的將領都要降級使用,即軍長資歷者任師長,師長資歷者任團長,這樣一來,有些內定留任的就不太甘心,比如孟廣珍結業後被選定去青年軍任團長,他感覺委屈,後來設法擺脫又回到了王耀武處任職。不過,青年軍師長的職位畢竟受到蔣介石的高度矚目,競爭還是相當激烈的。師長的遴選,基本上由羅卓英先列出認為優秀合用的候選將領名單,再呈送蔣介石親自圈定。張靈甫不屬於羅卓英的“土木系”,與羅素無淵源,起先他在羅卓英的候選名單上榜上無名,然而蔣介石對他十分欣賞,親自在羅卓英呈交的推薦報告上加上張靈甫的名字,欽點他去青年軍當師長《蔣中正電羅卓英》(1945年1月18日)《蔣中正檔案—特交文卷》臺灣國史館 典藏號002070100046080。。

張靈甫從青年軍將官隊結業之後不久,蔣介石還特地御筆一揮,批了一文給軍令部長徐永昌,指名讓張靈甫進入陸軍大學將官班受訓。從被蔣介石圈定的其他幾個青年軍師長的履歷看,他們絕大多數都是“黃袍加陸帽”一族,所以蔣介石的這個特批,也可以說是為張靈甫去青年軍之前先到陸軍大學鍍金,多一個陸大學歷。於是張靈甫既沒有馬上去青年軍也沒有返回74軍,而是繼續留在了重慶學習。蔣介石關於張靈甫學習和任職的前後批文,顯示這一切都是出自他對張靈甫的親自安排。委員長這樣特別地施與聖眷隆恩,以張靈甫的個性和為人,滴水之恩,他日更當湧泉相報了。

陸軍大學建立於清朝末年,它是仿效日本和德國陸軍大學的體制,目的在於培養高階指揮官和參謀人員。早年的陸軍大學校址在北京,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到北京後,接收了北洋時期的陸軍大學。抗戰開始後,陸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十一節中將班裡的少將(4)

軍大學曾多次遷址,先到長沙,後至遵義,最後又遷到了重慶的山洞,蔣介石當時是陸軍大學的掛名校長,代校長是國防研究院主任陳儀。陸軍大學原分三年制的正則班和兩年制的特別班,前者面向社會和軍內年輕的下級軍官招生,後者主要接受資深軍官的報考,邱維達當年讀的就是兩年制的特別班。

張靈甫就讀的將官班是1944年秋才剛新開辦的。當時軍委會正在策劃東南大反攻,準備配合盟軍在廣東和東南沿海地區的登陸作戰,為了提高高階將領的戰術修養和指揮能力,陸大教育長徐培根特地上報校長蔣介石核准創辦將官班。將官班分成甲級和乙級兩種,前後一共辦了三期。抗戰勝利之後,陸大還另外辦過將官班,不過那時的將官班性質已經全然不同,參加者多為戰後國民黨軍整編撤裁下來的編餘人員,實際上成了老弱收容隊,由於待遇差,有的編余將官連生計都發生了困難,後來有個倒黴的少將在貧病交迫中死去,搞得一杆人兔死狐悲,將官班數百人相約到南京中山陵國父墓前哭訴,鬧出轟動一時的“將官班中山陵哭陵事件”,那是發生在1947年的後話了。而抗戰末年的這三期將官班,參訓的學員幾乎個個都是重量級的骨幹將領,他們大部分在後來的內戰中成為蔣介石繼續倚重的肱股之臣。

甲級將官班主要是輪流調集軍長以上的軍官,培訓物件絕大多數是不低於中將級別的集團軍正副司令、正軍長,看一看張靈甫就讀的第二期甲級將官班同學名錄,就大致明白學員需要具備什麼等級的資歷。在這期五十幾名同學中,有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4集團軍總司令孫蔚如、第24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第28集團軍總司令李仙洲、第34集團軍總司令李延年,還有高桂滋、董其武、侯鏡如、陳金城、何文鼎、宋瑞珂等著名的資深將領。

張靈甫雖然已經是少將副軍長,與他的這批同班同學相比,資歷還淺,原本是不夠資格擠身該班,只能入讀低一級的乙級班。但是規定也有特例,軍職在正軍長以下的少將學員,經蔣介石特別批准,也有可能進入甲級將官班學習,當然,申請者本人的條件必須特別優秀。正是有了蔣介石的特許,張靈甫才得以越級入讀甲級將官班第二期,成了中將雲集的甲二期中極個別的少將級學員,為此他也一直引以為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