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3 / 4)

學和學術交流,還隆重地授予他“終身客座教授”榮譽稱號。

1988年,趙啟海雖然退休卻仍在學校任教,但是他的記憶力慢慢衰退。在張先華的勸說下,趙啟海停止了教學生涯。可是,他的記憶力越來越差,最後連夫人張先華都不太認識了。“那時,他經常問我,你是誰呀?”可以想見,當時張先華的心情會有多麼糟糕!不過,令她稍感安慰的是,雖然認不得她的模樣了,但“啟海還能對人說出我的名字來”。

對於張先華來說,2002年是一個永失己愛的年份。那年3月初,趙啟海在養老院裡住了7個月而患了感冒,“由於感冒加重,啟海患上肺炎,在醫院裡搶救了4天,最後醫生對我說‘沒辦法了’。那天下午,啟海就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如今,聽著張先華講述丈夫最後的日子,她的臉上很平靜,並沒有顯露出多少悲情,但這種痛失愛侶的悲傷,想必已經如利刀般將她的心切割得鮮血淋漓。

令張先華感到溫暖的是,雖然她的啟海已經離開這個人世,但祖國的朋友們並沒有將他忘記。2002年10月19日,中央音樂會校友會及北京一家文化藝術發展公司在魯迅博物館“三閒齋”舉辦了“緬懷趙啟海教授座談會”,對他的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而且,為了紀念趙啟海,展現他的愛國之心及藝術才華、樂觀向上的高尚情操,還將座談會上發言人的講話稿及趙啟海的部分詩稿遺作一起組織印製了一本紀念小冊子,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黨組書記王琦先生還題寫了書名。“作為啟海的親屬,我要對所有他的老戰友、老朋友及厚愛過他的人們表示感謝!”接受採訪的時候,張先華如此動情地表達了她的心聲。

五 胸懷愛國心卻無力圓一個回國夢

雖然身處異國,趙啟海始終揣著一顆滾燙的中國心,他對祖國母親的一片赤子之心令許多熟悉他的人感懷不已。張先華說,1950年趙啟海參加中國同學晚會時歌唱了愛國歌曲,後來美國政府人員找他談話,他正直坦白地回答了對方的問題。

1955年,趙啟海曾計劃回國定居,因局勢變化而未果。1958年,趙啟海攻讀博士期間,曾有美國移民局的官員勸趙啟海加入美國國籍,被他婉言拒絕了。到了1964年,趙啟海依然不改回國的初衷,他曾寫信給周恩來總理,要求回國。總理回覆說:“啟海要回來很好,但那裡也可以發展,會做得很好,不回來也可以嘛!中國人有這麼個觀念,‘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於是,為了不引起懷疑,趙啟海與夫人張先華於1968年一起加入美國國籍。

中美建交前,張先華的表姐、著名愛國人士袁曉園前來匹茲堡向趙啟海建議,希望在匹茲堡建立華人的組織,以積極推動並促成中美建交的實現。中美華協協會終於1979年成立。那時,協會的會員有100多人,趙啟海擔任秘書長之職,可他乾的全是具體的事務工作。由於教學任務較多,每週除白天授課以外,還有3個晚上教夜校學生。這些夜校學生都是白天工作晚上上課,也是學分制,大家都非常喜歡上趙啟海的課。即使這樣忙碌,趙啟海在華協的工作也未減少,他總是埋頭工作,積極推動著新會員的發展工作。在協會成立3週年時,趙啟海還作了一首詩以慶賀:“三歲華協初長成,跋山涉水挺身行。靈犀一點神州喚,團結爭鳴衛長城。”

txt小說上傳分享

趙啟海:離開冼星海的日子(7)

雖然長期生活在海外,但趙啟海對國內政治形勢依然十分關注,對親友十分懷念牽掛。喜歡寫詩的他借詩抒情,也因此儲存下不少表達他的愛國情感、懷念老友的詩作。1976年,周總理病逝,趙啟海悲痛不已,感念曾在周恩來領導下工作的一段經歷,他提筆寫下幾首悼念詩詞。其中《吊總理》一詩中寫道:“紅崖嘴邊夜長談,三十五載一瞬間;喜聽江南歌新曲,遙看長城換舊顏。噩耗傳來驚魂魄,涕淚橫流不成眠;從來為人不為己,一代偉業萬古傳。”詩中透露出詩人對於總理病逝的真切悲痛之情。

“四人幫”覆滅後,趙啟海同一切有良知有正義感的中國人一樣感到揚眉吐氣。1977年4月,他寫就七律《送南園》,其中有這樣的詩句:“年逢大治妖風去,百鳥爭鳴慶萬秋!”語中無不浸透詩者痛恨亂世者、歌頌盛世的情感。

1979年,中美建交後,有感於這一歷史事件的重大意義,趙啟海揮筆寫就長詩《中美建交頌》,在詩中,他讚美中美兩國具有智慧與勇氣的人民,期待“東方與西方,攜起手來,求同存異,捨短取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