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斤。
2005年4月,李振聲在博鰲論壇上又有一個發言,廣受世人關注。原來,在1994年,美國農業和環境問題專家萊斯特?布朗在《世界觀察》上撰文提出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他的結論是:中國到2030年,若人均糧食消費水平達到現在的臺灣水平或美國水平的一半,進口糧食就將達到3.78億噸。而世界糧食出口總量卻不足3億噸。到那時,不僅中國養活不了中國,世界也不能養活中國。
李振聲在博鰲論壇上的發言是對10年前布朗“誰來養活中國”論調的回應。“布朗‘誰來養活中國’的質疑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當時我認為這對我國的農業發展有警示作用,應該重視,但對一些推論和預測的情況我也有不同的看法。”
當時,博鰲論壇圓桌會議的主題是“中國和平崛起與亞洲的新角色”。當時,應邀出席的李振聲想到要談和平崛起,不能避開中國的糧食問題,那就必須對布朗提出“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做出回答。在消化和提取出了布朗的主要論點和論據之後,李振聲調取、分析我國近15年的有關資料,與布朗預測的情況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布朗的預測結果並沒有兌現,於是決定“舌戰”這位美國學者。
李振聲激動地說:“我們對比的結果是,布朗的推論不正確,不符合中國實際!第一,人口增長速度比他預計的慢了三分之一,布朗預計後40年人口年平均增長1200萬,而2003年我國人口實際增長只有761萬;第二,人均耕地減少的速度不像布朗預計的那樣嚴重,因為透過遙感測定我國耕地面積比原來公佈的傳統數字多出了36.9%;第三,我國糧食15年合計進出口基本持平,淨進口量只有879.4億斤,相當於總消費量0.6%,微不足道!”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李振聲:民謠“要吃麵,種小偃”的背後(3)
站在演講臺上,李振聲信心百倍地告訴世界:“中國人能養活自己!現在如此,將來我們相信憑著中國正確的政策和科技與經濟的發展,也必然能夠自己養活自己!”臺下隨即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當李振聲從海南帶著成功、激動的心情飛回到北京的時候,他在機場看到的是臂帶黑紗的女兒———相濡以沫了幾十年的老伴,就在他參加博鰲論壇的當天去世了。但是李振聲說:“糧食生產是國民經濟永恆的主題,這個思想任何時候都不能變。中國的農民是很講實惠的。要讓他們嚐到甜頭,他們才會安心種糧。國家政策的穩定支援是最重要的。我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情,老伴會理解的!”
這一年年底,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在北京正式宣佈了停止對華糧食援助的期限,其理由是:中國政府在解決貧困人口溫飽方面已經取得巨大成果,不再需要聯合國的援助了。鐵的事實證明我們中國人不但能養活自己,而且完全是自己養活自己,這是中國的無上驕傲。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李振聲認為,確保糧食生產穩定增長,一要靠認真貫徹中央支農政策措施,切實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二要靠儘快恢復可能的糧食播種面積;三要靠加大對提高糧食單產有關措施的支援力度。
小村寨走出的大科學家難捨桃李情
“你聽說了嗎?咱村的李振聲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了。”“咱村裡出名人啦,李振聲獲大獎了。”……一時間,李振聲的家鄉山東淄博市周村經濟開發區南謝村沸騰了,全村的男女老幼在奔走相告著同一個訊息。
1931年2月,李振聲出生在淄博市一個農民家庭裡,從小就對農業有接觸,一般的農活都參與過。11歲那年,山東大旱,“我捱過餓,知道糧食的珍惜、可貴”。
據志書記載:“1942年,山東大旱,6月始降小雨,秋早霜,高粱受凍無粒,其他作物嚴重受災,糧食歉收。1943年,災荒嚴重,餓死者、賣兒賣女者甚多,外出討飯者無數。”李振聲還記得,那一年過了年,老天還是不下雨,家裡的米缸卻早早見了底。那時,正值抗日相持階段,國共時常不斷摩擦,老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這連續兩年的災荒,地處大山裡的南謝村也沒躲過,李振聲至今還記得吃草根、吃樹皮,苦熬時日的艱難。“那幾年青黃不接時,榆樹葉和樹皮都被吃光了。蔥幹蒜皮都是好東西。餓死的人很多。那個時候我就明白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儘管當時全家生活十分艱難,李振聲那沒有讀過書的父親嚐盡了文盲的苦難生活,十分知道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