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1 / 4)

曲有源、姚振函等新現實主義詩歌興起之時,這說明個人化抒情已成為新的抒情傳統。它不會因為新潮迭起而被另一種語言方式所代替。

言及當今詩壇,李瑛認為,當前詩壇的確是新人輩出,佳作連連;但當代詩歌中譜寫時代強音、大題材大主旨的詩作太少。看來,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中,詩歌創作如何尋找到好的切入口,時代氣息和藝術特色如何結合,是一個亟待探索的課題。李瑛提倡詩歌應呈現多種流派、多種風格和形式,希望運用各種藝術表現手法,突破陳舊的、固有的模式。他說他也在探索,嘗試一種富有創新精神、同時更加符合我們民族自己的文化傳統和美學情韻的新的創作方式。此外,他還想出去走一走,呼吸新鮮的空氣,感受時代的脈搏和大自然的美麗。不過,在任何時候他都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為人民而歌!為時代而歌!李瑛喜歡收藏有關逝去年華的紀念物,他至今珍藏著戰爭年月投出的第一枚手榴彈的弦圈,和曾隨他長途行軍的戰馬的一枚蹄鐵……

李瑛有一對兒女,子女各繼承併發揚了自己一半的事業:兒子為海軍某部軍官,女兒李小雨則是有名的詩人———現為《詩刊》副主編。李小雨在1969年下鄉插隊過,但這段經歷對她似乎並不重要。僅兩年後的1971年,她便加入鐵道兵,1976年底即以反映鐵道兵生活的近百首詩歌,調入復刊不久的詩刊社。在這一階段,使人很輕易地想到其父親李瑛以軍人和詩人的身份對她的鋪墊和投射,不少作品也承續著父親當年的寫作方式。

李瑛:用真情頌歌時代最強音(5)

李小雨說:“我的父親是個詩人。在這個世界上,能把詩作為自己畢生至愛,歷盡磨難而無悔的人很少,我的父親卻做到了:他從16歲寫詩到現在,磨禿的鉛筆有半抽屜,抄錄的筆記本有幾尺厚,出版的詩集達50多部,其中一版的發行量最高達30萬冊。他的生活中似乎缺少很多東西,不抽菸,不喝酒,不打麻將,不跳舞;但他卻永遠遨遊在自己創造的精神世界裡,他用詩詮釋了自己的一生。”

記者原本是一位繆斯詩神的追隨者,自1994年3月2日在首屆全國“艾青杯”文藝作品大獎賽頒獎大會上親聆這位老詩人的授課,這些年來,李瑛多次為記者的幾部詩集題詞贈言。那年捧杯返校後,我整理近作百篇,正籌出版個人校園文學專著《追夢》。當即想到了與李老聯絡題簽書名,便透過中國作協詩刊社轉函至他,沒想到不久便收到他題寫的工工整整的18個“追夢”毛筆字,並附有纖細的落款與清晰的印章。在信函中,時任全國文聯執行主席的李老很謙虛地說:“餘瑋同志:信收到,我寫不好毛筆‘安’,你囑我題書名,寫了幾個都不好,請你收閱。如有可用的,可以剪拼,也可放大或縮小。如用我的名字,尤不應太大。謝謝你的信任……”當時我被一種崇高與親近所感動。我大學期間出版的個人專著《追夢》首發時,李老得知即寄賀信:“祝文夢成真〓贈餘瑋小友。”我籌稿出版《追緣》之際,他又寄來贈言:“以心中的火點燃詩,以詩照亮生活。”從這些年與李老的“忘年”神交中,記者認識了一位熱愛生活、挖掘美的生活的詩人朋友。

舒乙:眾人稱甲的“愛國者導彈”(1)

舒乙,滿族,北京人,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畫家、老舍研究專家,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堅定保護者。1935年8月出生於青島,畢業於蘇聯列寧格勒基洛夫林業技術大學。歷任中國林業科學院南京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工程師,北京市光華木材廠高階工程師,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常務副館長、館長等職;出任過北京市民族聯誼會副會長、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中國博物館學會副會長。現為中國老舍研究會顧問;系第七、八、九屆北京市政協委員,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2004年3月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

主席臺上的講臺前,一位身材魁梧、頗有紳士風度的政協委員臉色凝重、語音洪亮地疾呼:“當前,我國的城鄉面貌正在經歷一次翻天覆地般的劇變,居民的居住環境正在得到空前的改善。然而,伴隨好事而來的,卻是本來不該發生的建設性破壞,大量優秀的傳統的民族的建築被毀,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文化名人故居……給子孫多留點東西吧。文化名人故居就是物質的史書,它們能起託物寄情,託物寄人,託物寄史的作用。讓我們多多珍惜它們吧。”

他痛心疾首的呼籲在大會堂四周迴盪,一時似乎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