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凝重而堅定地說:“時代精神!”即便在病中,他仍然十分關心國內外的大事,曾經給女兒寫信說:“中國形象永久樹立全球。我,人已老矣,關心世界大事,浩然之氣不衰!”
臧克家的兒子臧樂安說,父親臨終前很安詳,好像睡著了一樣。“2002年12月27日父親住進醫院,到2003年10月8日過生日以前,醫院報過好幾次病危,但是父親都奇蹟般地挺過來了。10月9日住進重症監護室到去世也有4個月了,父親的生命力還是非常頑強的。離世前進行了搶救,但因為父親年紀大,各個器官都已經衰竭,最後還是離我們而去了。”臧樂安說,按照過了農曆年計算歲數,父親也是百歲的老人了,兒女們也感到欣慰。
臧克家當年為紀念魯迅而作的《有的人》,成為在廣大群眾中流傳甚廣、深入人心的經典。今天,用來送別詩人自己仍是最好的輓歌:“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 想看書來
賀敬之:人生之詩因跌宕而動人(1)
賀敬之,筆名艾漠、荊直,中國當代著名詩人、劇作家。1924年11月出生於山東嶧縣(現棗莊市)。1939年在四川參加抗日救亡活動,開始發表作品;1940年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並開始創作。歷任中央戲劇學院創作室副主任,中國戲劇協會理事、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院院長等職;現任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
“賀敬之”這個名字,是與歌曲《翻身道情》、《南泥灣》,歌劇《白毛女》,詩歌《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門峽頌歌》、《雷鋒之歌》、《西去列車的視窗》等名作緊密相聯的一個符號。而熟知中國當代文學的人也必定知道,劇作家、詩人賀敬之的創作雖然說不上浩繁,但他的每一部作品發表出來都有一定分量。
賀敬之的文學創作善於從歷史的與思想的高度來提煉文骨,他寫詩則堅持“詩學和政治學”統一的標準,以政治為綱,吹響時代的號角。他似乎註定就是為文學創作而生,成為時代的歌者。
而夫人柯巖———詩集《“小迷糊”阿姨》、《周總理,你在哪裡》,報告文學集《癌症≠死亡》,長篇小說及同名電視連續劇《尋找回來的世界》等許多著名文學作品的作者,同樣是一位優秀的當代文學大家。這對文壇伉儷在相伴半個世紀的歲月中,共同走過崎嶇不平的人生路,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也寫就了一段溫馨飄香的文壇佳話。
文壇伉儷原本患難知己
1949年底,###組成作家代表團去朝鮮慰問,巴金為團長,年輕的作家賀敬之積極報了名。當時丁玲是###文藝處處長,她組織大家學習。在學習期間,丁玲發現賀敬之很瘦弱,氣色不好,好像有隱疾在身,擔心他到了朝鮮以後出問題,就對他說:“你不要去了,你到農村去吧。”由於丁玲的這一決定,賀敬之得以認識柯巖,併成就一段美好姻緣。
柯巖祖籍廣東南海,本名馮愷,1929年生於河南鄭州,1948年考入蘇州社會教育學院戲劇系,1949年5月蘇州解放後正式參加革命工作,同年調到北平,其時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任編劇。柯巖在17歲時就發表了處女作《我的同窗》,她才華橫溢,長相不俗,走到哪裡都非常招人喜愛。
1950年初,柯巖所在劇院舉行劇本座談會,請賀敬之去談《白毛女》的創作經驗,柯巖是課代表。初次接觸,賀敬之對柯巖的印象很好———樸素,不矯揉造作,充滿了革命熱情。而柯巖一見到賀敬之卻感到出乎意料———想不到《白毛女》的作者這麼年輕,這麼文雅,不僅沒有大作家的派頭,連小作家的沾沾自喜也沒有:說話是那麼平易、謙虛,又富有幽默感。
從工作的接觸開始,賀敬之與柯巖的交往越來越多。兩個人常聚在一起談文學,談生活,談革命,談創作,他們有太多相似的追求,很快就成了朋友。
但是,促使他們感情發生飛躍的契機卻是賀敬之的一場大病。1951年初,賀敬之到河北省大名縣下鄉。到了縣裡,他感到身體不適,渾身無力,舉手抬足都非常困難,後來竟出現吐血。縣裡大夫診斷為肺結核,賀敬之被火速送回北京,住進當時專治結核病的北京紅十字醫院。當時肺病雖已不是什麼不治之症,但仍有很大的危險性,又是傳染性的疾病,為了防止傳染,醫院裡一般不許來探望病人。令賀敬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柯巖來醫院探望他。擔心柯巖被傳染,賀敬之心中很不安。可柯巖卻笑著說:“越害怕才越會傳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