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部分(3 / 4)

,孫承宗欣然表示,他沒有任何異議。

他同時提議,今後的軍餉,就按五萬人發放。

這就意味著,每到發工資時,除五萬人外,遼東的其餘幾萬苦大兵就要拿著刀,奔高經略要錢。

高第終於明白,為什麼東林黨都倒了,孫承宗還沒倒,要論狡猾,他才剛起步。

但高先生的劣根性根深蒂固,整人不成,又開始整地方。

他一直認為,把防線延伸到錦州、寧遠,是不明智的行為,害得經略大人暴露在遼東如此危險的地方,有家都回不去,於心何忍?

還不如放棄整個遼東,退守到山海關,就算失去縱深陣地,就算敵人攻破關卡,至少自己是有時間跑路的。

他不但這麼想,也這麼幹。

天啟五年(1625)十一月,高第下令,撤退。

撤退的地方包括錦州、松山、杏山、寧遠、右屯、塔山、大小淩河,總之關外的一切據點,全部撤走。

撤退的物資包括:軍隊、平民、槍械、糧食,以及所有能搬走的物件。

他想回家,且不想再來。

但老百姓不想走,他們的家就在這裡,他們已經失去很多,這是他們僅存的希望。

但他們沒有選擇,因為高先生說了,必須要走,“家毀田亡,嚎哭震天”,也得走。

高第逃走的時候,並沒有追兵,但他逃走的動作實在太過逼真,跑得飛快,看到司令跑路,小兵自然也跑,孫承宗積累了幾年的軍事物資、軍糧隨即丟棄一空。

數年辛苦努力,收復四百餘里江山,十餘萬軍隊,幾百個據點,就這樣毀於一旦。

希望已經斷絕,東林黨垮了,孫承宗走了,所謂關寧防線,已名存實亡,時局已無希望,很快,努爾哈赤的鐵蹄,就會毫不費力地踩到這片土地上。

沒有人想抵抗,也沒有人能抵抗,跑路,是唯一的選擇。

有一個人沒有跑。

他看著四散奔逃的人群,無法控制的混亂,說出了這樣的話:

“我是寧前道,必與寧前共存亡!我絕不入關,就算只我一人,也要守在此處(獨臥孤城),迎戰敵人!”

寧前道者,文官袁崇煥。

【袁崇煥】

〖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

——梁啟超〗

關於袁崇煥的籍貫,是有糾紛的。他的祖父是廣東東莞人,後來去了廣西滕縣,這就有點麻煩,名人就是資源,就要猛搶,東莞說他是東莞人,滕縣說他是藤縣人,爭到今天都沒消停。

但無論是東莞,還是滕縣,當年都不是啥好地方。

明代的進士不少,但廣東和廣西的很少,據統計,70%以上都是江西、福建、浙江人。特別是廣西,明代二百多年,一個狀元都沒出過。

袁崇煥就在廣西讀書,且自幼讀書,因為他家是做生意的,那年頭做生意的沒地位,要想出人頭地,只有讀書。

就智商而言,袁崇煥是不低的,他二十三歲參加廣西省統一考試,中了舉人,當時他很得意,寫了好幾首詩慶祝,以才子自居。

一年後他才知道,自己還差得很遠。

袁崇煥去北京考進士了,不久之後,他就回來了。

三年後,他又去了,不久之後,又回來了。

三年後,他又去了,不久之後,又回來了。

以上句式重複四遍,就是袁崇煥同學的考試成績。

從二十三歲,一直考到三十五歲,考了四次,四次落榜。

萬曆四十七年(1619),袁崇煥終於考上了進士,他的運氣很好。

他的運氣確實很好,因為他的名次,是三甲第四十名。

明代的進士錄取名額,大致是一百多人,是按成績高低錄取的,排到三甲第四十名,說明他差點沒考上。

關於這一點,我曾去國子監的進士題名碑上看過,在袁崇煥的那科石碑上,我找了很久,才在相當靠下的位置(按名次,由上往下排),找到他的名字。

在當時,考成這樣,前途就算是交代了,因為在他之前,但凡建功立業、匡扶社稷,如徐階、張居正、孫承宗等人,不是一甲榜眼,就是探花,最次也是個二甲庶吉士。

所謂出將入相,名留史冊,對位於三甲中下層的袁崇煥同志而言,是一個夢想。

當然,如同許多成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