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氣得不行,又幹不過袁崇煥(巡撫有實權),就告到了袁崇煥的上司,新任遼東督師王之臣那裡。
王之臣也是文官,所以也和稀泥,表示滿桂也是個人才,你們都消停吧,都在關外為國效力。
按說和稀泥也就行了,但王督師似乎不甘寂寞,順道還訓袁崇煥幾句,於是袁大人也火了,當即上書表示自己很累,要退休(乞休)。
王督師頓時火冒三丈,也上了奏疏,說自己要引退(引避)。
問題鬧大了,朝廷親自出馬,使出了殺手鐧——還是和稀泥。
但朝廷畢竟是朝廷,這把稀泥的質量十分之高。
先是下了封文書,給兩人上了堂歷史課,說此前經撫不和(指熊廷弼和王化貞),丟掉很多地方,你們要吸取教訓,不要再鬧了。
然後表示,你們兩個都是人才,都不要走,但為防你們兩個在一起會互相死磕,特劃定範圍,王之臣管關內,袁崇煥管關外,有功一起賞,有黑鍋也一起背,舒坦了吧!
命令下來後,袁崇煥和王之臣都相當識趣,當即做出反應,表示願意留任,並且同意滿桂留任,繼續共同工作。
不久之後,袁崇煥任命滿桂鎮守山海關,風波就此平息——至少他自己這樣認為。
然而這件小事,最終也影響了他的命運。
但不管有什麼後遺症,至少在當時,形勢是很好的,一片大好。
滿桂守山海關,袁崇煥守寧遠、錦州,所有的堡壘都已修復完畢,所有的城牆都已加固,彈藥充足,糧草齊備,剩下的只有一件事——張開懷抱等你。
五月十一日,皇太極一頭扎進了懷抱。
他的六萬大軍分為三路,中路由他親率,左路指揮莽古爾泰,右路指揮代善、阿敏,於同日在錦州城下會師,完成合圍。
訊息傳到寧遠城的時候,袁崇煥慌張了。他雖然做好了準備,預料到了進攻,卻沒有料到,會來得這麼快。
錦州城的守將是趙率教。
袁崇煥尚且沒有準備,趙率教就不用說了,看城下黑壓壓一片,實在有點心虛,思考片刻後,他鎮定下來,派兩個人爬出城牆(不能開門),去找皇太極談判。
這兩個人的到來把皇太極徹底搞迷糊了,老子兵都到城下了,你要麼就打,要麼投降,談什麼判?
但願意談判,也不是壞事,他隨即寫了封回信,希望趙率教早日出城投降,奔向光明。
使者拿著書信回去了,皇太極就此開始了等待,下午沒信,晚上沒信,到了第二天,還是沒信。
於是他向城頭瞭望,看到明軍在搶修防禦工事。
這場戰役中,趙率教是比較無辜的,其實他壓根就不是錦州守將,只不過是恰好呆在那裡,等守將到任,就該走人了,沒想到皇太極來得太突然,沒來得及走,被圍在錦州了。四下一打量,官最大的也就是自己了,無可奈何,錦州守將趙率教就此出場。
但細一分析,問題來了,遼東兵力總共有十多萬,山海關有五萬人,寧遠有四萬人,錦州只有一兩萬,兵力不足且不說,連出門求援的人都還沒到寧遠,怎麼能開打呢?
所以他決定,派人出城談判,跟皇太極玩太極。
皇太極果然名不副實,對太極一竅不通,白等了一天,到五月十三日,想明白了,攻城。
六萬後金軍集結完畢,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軍旗招展,人山人海,等待著皇太極的指令。
皇太極沉默片刻,終於下達了指令:停止進攻。
皇太極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漢,好漢是不吃眼前虧的。
面對著城頭黑洞洞的大炮,他決定,暫不進攻——談判。
他主動派出使者,要求城內守軍投降,第一次沒人理他,第二次也沒人理,到第三批使者的時候,趙率教估計是煩得不行,就站到城頭,對準下面一聲大吼:
“要打就打,光說不頂用!(可攻不可說也)”
皇太極知道,忽悠是不行了,只能硬拼,後金軍隨即蜂擁而上,攻擊城池。
但寧遠戰役的後遺症實在太過嚴重,後金軍看見大炮就眼暈,沒敢玩命,衝了幾次就退了,任上級罵遍三代親屬,就是不動。
皇太極急了,於是他坐了下來,寫了一封勸降信,派人送到城門口,被射死了,又寫一封,再讓人去送,沒人送。
無奈之下,他派人把這封勸降信射進了城裡,毫無迴音。
傻子都明白,你壓根就攻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