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十二年(1604),孫承宗向他的僱主告別,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他的目標,是科舉。這一年,他四十二歲。
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秀才、落魄秀才,教師、優秀教師、舉人、軍事觀察員,目睹戰爭的破壞、聆聽無奈的哀嚎、體會無助的痛苦,孫承宗最終確定了自己的道路。
他決定放棄穩定舒適的生活,他決定,以身許國。
於是在幾十年半吊子生活之後,考場老將孫承宗打算認真地考一次。
這一認真,就有點過了。
放榜的那天,孫承宗得知了自己的考試名次——第二,全國第二。
換句話說,他是榜眼。
按照明朝規定,榜眼必定是庶吉士,必定是翰林,於是在上崗培訓後,孫承宗進入翰林院,成為了一名正七品編修。
之前講過,明代朝廷是講出身的,除個別特例外,要想進入內閣,必須是翰林出身,否則,即使你工作再努力,能力再突出,也是白搭。這是一個公認的潛規則。
但請特別注意,要入內閣,必須是翰林,是翰林,卻未必能入內閣。
畢竟翰林院裡不只一個人,什麼學士、侍讀學士、侍講、修撰、檢討多了去了,內閣才幾個人,還得排隊等,前面的人死一個才能上一個,實在不易。
孫承宗就是排隊等的人之一,他的運氣不好,等了足足十年,都沒結果。
第十一年,機會來了。
萬曆四十二年(1614),孫承宗調任詹事府諭德。
這是一個小官,卻有著遠大的前程,因為它的主要職責是給太子講課。
從此,孫承宗成為了太子朱常洛的老師,在前方等待著他的,是無比光明的未來。
光明瞭一個月。
萬曆四十八年(1620),即位僅一個月的明光宗朱常洛去世。
但對於孫承宗而言,這沒有什麼影響,因為他已經找到了一個新的學生——朱由校。
教完了爹再教兒子,真可謂是誨人不倦。
天啟皇帝朱由校這輩子沒讀過什麼書,就好做個木工,所以除木匠師傅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