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部分(3 / 4)

童生考入了縣學。

看上去似乎沒什麼大不了的,那麼我們來列舉另外兩位仁兄進行類比,你就知道其中奧妙:

海瑞,身份:童生,時年二十八歲。

范進,身份:童生,時年五十餘歲。

其實這二位兄弟還算是年輕有為的,六七十歲考不上縣學的童生大有人在,相比之下,嚴嵩實在是神童中的神童。

就這樣,嚴嵩一直神童了八年,到了弘治八年(1495),十六歲的嚴嵩準備參加鄉試,包袱都打好了,剛要出發,爹死了。

這實在是讓人悲痛的事情,一般這種時候,都會有固定劇本:跳出來一大幫親戚朋友,說些什麼不要悲傷、要正常發揮水平、告慰先人之類的話,然後主人公擦乾眼淚,抬頭望天,握拳作苦大仇深狀,毅然踏上前進的道路。

嚴嵩的情況大致差不多,只是有一點不同——他沒有去考試。不是他過於悲痛不想考,而是不能考——根據明代規定,死了爹的,要在家守制三年。

國家政策是沒法違反的,嚴嵩只好在家待業了三年,三年後,他帶著父親的遺願和滿腔的抱負前往南昌,一舉中第,金榜題名。

嚴嵩的鄉試成績很好,所以對於第二年的會試,他本人十分自信,可事實證明,地方經驗放到中央,往往都是不靈的。考試成績出來後,名落孫山的嚴嵩嘆著氣走了回頭路。

不要緊,下次一定能夠考上!

過了三年,他進京參加第二次考試,幾天後,他拿著京城同鄉送的慰問品回了家。

神童也好,天才也好,考不上就考不上,說啥也沒有用。

失望的嚴嵩沒有放棄,他確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

於是他去考了第三次,這次他不再有任何幻想,考上就好,只要考上就好。

但上天卻跟他開了一個玩笑,善意的玩笑。

老天爺可能覺得嚴嵩先生才學深厚,非要消遣一下他,所以在兩次落榜之後,嚴嵩意外地得知了自己的考試成績——二甲第二名。

一甲只有三人(狀元、榜眼、探花),所以二甲第二,就是全國第五。

這個成績實在太好了,嚴嵩驚訝之餘大喜過望,他認為,自己的命運將就此徹底改變。

正德元年(1506),嚴嵩被選為翰林,成為了一名庶吉士,這一年他二十七歲,年少高才,前途遠大而光明——光明時間合計三年。

正德四年(1509),嚴嵩迎來了一個噩耗,他的母親去世了。

嚴嵩是一個十分孝順的人,在父親死後,母親含辛茹苦撫養他,供他讀書考試,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在,實在是一場人生悲劇。

但凡是個人,遇到這種事都會悲傷,但嚴嵩卻似乎有點過了頭,他日夜痛苦,傷心過度,差點送了命,經過緊急搶救才活過來。

這還沒完,悲痛至極的嚴嵩又做出了一個更讓人意外的決定,他要辭官回家隱居。

這是一個讓人欽佩的抉擇,一個前途無量的年輕人,放棄榮華富貴,避開俗世紅塵,只為紀念自己未能報恩的母親。二十七歲的嚴嵩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嚴嵩回到了老家隱居,但國家並沒有忘記他,朝廷曾多次下旨,希望他回朝中為國效力。

可嚴嵩拒絕了,他已經過了守制期,卻仍拒不入朝,只因為另一個理由:

“奸人當道,在下不堪與之為伍!”

他口中的奸人,就是當年紅得發紫的錢寧和江彬,嚴嵩有他自己的骨氣:寧可不當官,也決不與小人同流合汙!

那時的嚴嵩,是一個正直的人。

但隱居十年之後,他終究還是答應了一個人的邀約,再次出山為官。並非是他出爾反爾,只是因為這個人他無法拒絕。

此人就是我們的老朋友,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

在嚴嵩看來,楊廷和是朝廷的支柱,在楊廷和看來,嚴嵩是難得的人才,而更為重要的是,十年前(弘治十八年1505)的那次會試,點中嚴嵩卷子,對其讚揚有加,併成為他老師的人正是楊廷和先生。

楊先生真可算得上是個有眼力的人,因為十七年後(嘉靖二年1523)的殿試中,他還誇獎過另一位新科進士,斷定此人必成大器,之後還大力提拔。

看來這個世界確實很小,因為這位幸運者的名字叫做徐階。

正德十一年(1516),嚴嵩再次出山。

論資排輩是官場的優良傳統,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嚴嵩的境遇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