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他接著詢問李如松,難道他打勝仗就只憑這一本書不成?
李如松收斂了笑容,他莊重地告訴這位國王,此書是名將戚繼光所寫,書中總結了其當年與倭寇作戰十餘年之經驗,專剋日軍,雖看似不起眼,卻極難領會,要妥善運用,未經長期實踐,斷不可為。
而自己能熟悉其中兵法,卻非此書所賜,因為該書尚未出版之前,他就早已通曉了其中的奧妙。
於是李日公好奇地問出了最後一個問題:此書未成之時,你又怎能熟知書中兵法呢?
“很久以前,我的老師曾教授於我。”
李如松向著南方昂起了頭,他知道,在四十多年前,作為自己的先輩,他的老師曾在那裡與戚繼光一同戰鬥,驅除倭寇,保家衛國。
此時是萬曆二十一年(1593)正月。
但李如松不知道的是,幾乎與此同時,那個曾經教過他的老先生,正躺在一所破屋之中,他已經賣光了所有的字畫,貧病交加,且無人理會。不久之後,他帶著滿腔的悲憤靜悄悄地離開了人世,年七十三。
徐渭傳奇的一生就此劃上了句號,在殘酷的命運面前,他已經頑強地堅持了太久。他的所有一切,都將被載入史冊,因為絕頂的才學機智,和那些不朽的功勳。
第二十一章 曙光
【痛苦的旁觀者】
無論胡宗憲和徐渭結局如何,他們總算有過輝煌光明的時刻,然而對於徐階而言,從頭至尾,他的生活都籠罩著重重黑霧,楊繼盛死了,唐順之走了,眾叛親離的場景再一次出現,手下紛紛另尋出路,沒有人願意依附於他,因為沒有人願意和嚴嵩作對。
而最讓他感到痛苦的,無疑是王世貞事件。
王世貞被列入了嚴嵩的黑名單,其實這位才子並沒有得罪過嚴首輔,所有的一切,只是因為在楊繼盛死後,他幫助這位窮困的同學收了屍,並且還號啕大哭一場。
不過是幫人收了屍,不過是痛哭了一場,難道連這點權力都沒有嗎?
對於嚴嵩而言,答案是肯定的,反抗者要整,同情反抗者也要整,他把自己的矛頭對準了王世貞。
但王世貞是聰明的,他十分小心,沒有留給嚴嵩任何把柄,但嚴首輔終究找到了一個突破口——他的父親。
說來也巧,恰在此時,王世貞的父親王忬工作上出了問題,被革職查問,本來這是個可大可小的事,但由於兒子的問題,嚴嵩橫插一槓,竟然問成了死罪。
王世貞慌了,他捨棄了所有的尊嚴和立場,即刻離職趕往京城,直奔嚴嵩的家,因為他知道,所有的一切掌握在這個人的手中,包括父親的生死。
這招單刀直入也有些年頭了,陸炳用過,嚴嵩也用過,現在是王世貞,不過可惜的是,這次他的工作物件不是夏言,而是嚴嵩。
王世貞跪在嚴嵩的門口,日夜不息,不停地磕頭求饒,不停地痛哭流涕,嚴嵩似乎也被感動了,親自接見了他,當場表示此事不用擔心,有我嚴嵩在,你爹自然沒事。
王世貞相信了他的話,但過了一段時間,不但沒見父親出獄,刑部的同事還透風給他,說嚴嵩曾數次催促,讓他們趕緊結案,殺掉王忬了事。
王世貞驚呆了,但他也沒有別的辦法,思前想後,他決定用最後一個方法,一個許多人死也不肯用的方法。
第二天,在朝臣們上朝的便道上,王世貞和他的弟弟跪拜不起,面對前去上朝的文武百官,不住地磕頭,直到血流滿面,希望他們能夠幫忙說句好話,放了自己的父親。
然而沒有人理會他們。
於是王世貞做出了為無數讀書人痛心疾首的舉動,他跪在地上,自己扇自己的耳光,一邊扇一邊哭,扇到臉部紅腫,口中還不住呼喊,希望有人發發善心,幫忙救父。
依然沒有人理會他們。
所有的人都看見了這悲慘的一幕,但所有的人都沒有出聲,因為象楊繼盛那樣的人畢竟是少數。
於是一個月後,王忬被殺掉了,王世貞悲痛欲絕,卻無計可施。
嚴嵩再次獲得了勝利,然而他沒有想到,這其實是他繼楊繼盛之後,乾的第二件蠢事。因為王世貞,是個絕對不能得罪的人。
要知道,這位王兄雖然不是什麼大官,卻是大才子,他是文壇領袖,社會影響力極大,據說無論任何人,只要得到他的稱讚,就會聲名鵲起,任何字畫古董,只要他說好,大家就認定是真好。用今天的話說,他是個有話語權的人,於是嚴嵩有大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