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個屁大的小官,憑什麼上書?”
憑什麼小官就不能上書?俞大猷不明白。
捱了這頓莫名其妙的打,俞大猷依然我行我素。
不久之後,安南地區叛亂,兵部尚書毛伯溫準備出戰,按說這事和他沒關係,但俞大猷再次挺身而出管了閒事。
他向毛伯溫上書,陳述了自己的用兵方案,請求從軍。
尚書大人看到了他的上書,十分欣賞,誇獎了他,卻不用他。
誇了我,為什麼不用我?俞大猷還是不明白。
這又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但俞大猷仍不氣餒。
嘉靖二十一年(1542),機會又來了,俺答進攻山西,皇帝下令在全國範圍內選拔作戰人才。俞大猷報了名,這次運氣似乎不錯,毛尚書看到了他的名字,把他推薦給了宣大總督翟鵬。
這是一個非同小可的推薦,所謂宣大總督,是明朝邊疆的兩大最高長官之一(另一個是薊遼總督),一般都是正部級官員擔任,作為兵部尚書的推薦人,俞大猷前途閃閃放光芒。
畢竟是兵部領導的面子,翟鵬親自接見了俞大猷,隨口問了他一些軍事問題,結果卻讓他大吃一驚。
翟鵬原以為這人是個關係戶,沒多大能耐,打算應付一下了事,可是俞大俠卻反客為主,侃侃而談,堂上眾人大驚失色。
就在大家目瞪口呆的時候,一件讓他們更為吃驚的事情發生了,翟總督竟然離開座位,主動走下臺來,向俞大猷行禮。
這是絕對的爆炸性新聞,是百年難得一見的景象。
翟鵬並不是武將,他是文官,因為按照明代慣例,除個別情況外,只有文官才能擔任高階軍事長官,即使同樣品級,文官的地位也要高於武將。而在許多文進士的眼中,武將都是一群沒讀過書的大老粗,武進士也不例外。
然而正部級總督翟鵬,向眼前的無名小輩俞大猷行禮了,因為他的才學與執著。
按說事情到了這裡,俞大俠應該翻身了,可是最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也就發生在這兒。
雖然總督向他行禮,雖然總督知道他的才學,但總督還是不用他!
都到了這個份上,為什麼就是不用我呢?俞大猷抓破腦袋也不明白(我也是)。
鬱悶的日子還是過去了,老上級毛伯溫最終提拔了他,先把他派到福建打海盜,這位兄弟二話不說,剛到地方衣服都不換就親自帶兵上陣,幹掉對方三百多人,上級看他如此生猛,又派他去廣東鎮壓少數民族叛動。
在廣東,俞大猷第一次全方位展現了他的牛人本色。他沒有調集大軍進攻,卻只是帶了幾個隨從,找到了叛軍的巢穴,勸告他們歸順朝廷。
當然,空口說白話是沒用的,叛軍也不是白痴,為加強說服教育的效力,形象展現不投降的後果,俞大俠趁興當場表演了自己的老本行——劍術,一套劍法耍得虎虎生威,煞有聲勢,把叛軍兄弟糊得一楞一楞,末了還美其名曰:教習擊劍。
叛軍倒也不是嚇大的,他們很快就推出了自己的精神領袖——一個據說打死過老虎的人,繼續頑抗明軍。
但俞大俠明顯比老虎厲害,他沒費多大勁就幹掉了這位打虎英雄,最終平定叛亂。
折騰來折騰去,俞大俠終於翻了身,嘉靖三十一年(1542),俞大猷調任寧波參將,不久後又升任蘇松副總兵(相當於軍分割槽副司令員)。
此時,張經已經上任,俞大猷是他的下屬。
之後就是以前講過的那些事,趙文華搗亂,催促張經出戰,張經準備不足,不願出戰,一拖再拖。
然而在這一幕的背後,還隱藏著另一個細節:
張經是拒絕出戰的,但為了給趙文華面子,他曾命令另一位將領出擊倭寇,而這個人正是俞大猷。
出乎意料的是,一向積極肯幹、愛管閒事的俞大猷竟然拒絕了,原因很簡單:當時倭寇有兩萬人,他手下只有三百兵,而俞大俠是學過算術的。
俞大俠雖然熱血沸騰,卻也不想平白無故人間蒸發,張總督這事幹得實在不地道,事情也成了連環套,趙文華催張經,張經催俞大猷,俞大猷不幹。
俞大俠就這樣硬挺著,一直挺到了王江涇大捷。在這次戰役中,他不計前嫌,協同張經,大破倭寇,立下戰功。
可是事情壞就壞在這個不計前嫌上。
由於他表現過於英勇,趙文華認死了他是張經的人,搶了他的功勞,還找機會整他,貶了他的官。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