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有其事,刑部官員們再一查,就不敢查了,因為他們意外發現,紅封教的起源地,就是鄭貴妃的老家。
而據某些史料反映,鄭貴妃和鄭國泰,就是紅封教的後臺。這一點,我是相信的,因為和同時期的白蓮教相比,這個紅封教發展多年,卻發展到無人知曉,有如此成就,也就是鄭貴妃這類腦袋缺根弦的人才幹得出來。
張差確實實在,可這一來,就害苦了浙黨的同胞們,審案時醜態百出,比如胡士相先生,負責做筆錄,聽著聽著寫不下去了,就把筆一丟了事,還有幾位浙黨郎中,眼看這事越鬧越大,竟然在堂上大呼一聲:
“你自己認了吧,不要涉及無辜!”
但總的說來,浙黨還是比較識相的,眼看是爛攤子,索性不管了,同意如實上報。
上報的同時,刑部還派出兩撥人,一撥去找那幾位馬三舅、李外父,孔道姐夫,另一撥去皇宮,找龐保、劉成。
於是鄭貴妃又開始哭了,幾十年來的保留劇目,屢試不爽,可這一次,萬曆卻對她說:
“我幫不了你了。”
這是明擺著的,張差招供了,他的那幫外父、姐夫一落網,再加上你自己的太監,你還怎麼跑?
但老婆出事,不管也是不行的,於是萬曆告訴鄭貴妃,而今普天之下,只有一個人能救她,而這個人不是自己。
“唯有太子出面,方可瞭解此事。”
還有句更讓人難受的話:
“這事我不管,你要親自去求他。”
鄭貴妃又哭了,但這次萬曆沒有理她。
於是不可一世的鄭貴妃收起了眼淚,來到了宿敵的寢宮。
事實證明,鄭小姐裝起孫子來,也是巾幗不讓鬚眉,進去看到太子,一句不說就跪,太子也客氣,馬上回跪,雙方爬起來後,鄭貴妃就開始哭,一邊哭一邊說,我真沒想過要害你,那都是誤會。
太子也不含糊,反應很快,一邊做垂淚狀(真哭是個技術活),一邊說,我明白,這都是外人挑撥,事情是張差自己乾的,我不會誤會。
然後他叫來了自己的貼身太監王安,讓他當即擬文,表明自己的態度。隨即,雙方回顧了彼此間長達幾十年的傳統友誼,表示今後要加強溝通,共同進步,事情就此圓滿結束。
這是一段廣為流傳的史料,其主題意境是,鄭貴妃很狡詐,朱常洛很老實,性格合理,敘述自然,所以我一直深信不疑,直到我發現了另一段史料,一段截然不同的史料:
開頭是相同的,鄭貴妃去向萬曆哭訴,萬曆說自己沒辦法,但接下來,事情出現變化——他去找了王皇后。
這是一個很聰明的舉動,因為皇后沒有幫派,還有威望,找她商量是再合適不過了。
皇后的回答也直截了當:
“此事我也無法,必須找太子面談。”
很快,老實太子來了,但他給出的,卻是一個截然不同的答案:
“此事必有主謀!”
這句話一出來,明神宗臉色就變了,鄭貴妃更是激動異常,伸個指頭出來,對天大呼:
“如果這事是我乾的,我就全家死光(奴家赤族)!”
這句話說得實在太絕,於是皇帝也吼了一句:
“這是我的大事,你全家死光又如何(稀罕汝家)?!”
貴妃發火了,皇帝也發火了,但接下來的一句話,卻澆滅了所有人的激情:
“我看,這件事情就是張差自己乾的。”
說這句話的人,就是太子朱常洛。雖然幾秒鐘之前,他還曾信誓旦旦地要求追查幕後真兇。
於是大家都滿意了,為徹底平息事端,萬曆四十三年(1615)五月二十八日,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萬曆先生終於露面了。他召來了內閣大臣、文武百官,以及自己的太子,皇孫,當眾訓話,大致意思是:自己和太子關係很好,你們該幹嘛就幹嘛,少來瞎攪和,此案是張差所為,把他幹掉了事,就此定案,誰都別再折騰。
太子的表現也很好,當眾抒發父子深情,給這出鬧劇畫上了圓滿句號。
一天後,張差被凌遲處死,十幾天後,龐保和劉成不明不白地死在了刑部大牢裡,就殺人滅口而言,幹得也還算相當利落。
轟動天下的瘋子襲擊太子事件就此結束,史稱明宮三大案之“梃擊”。
梃擊是一起復雜的政治案件,爭議極大,有很多疑點,包括幕後主使人的真實身份。
因為鄭貴妃要想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