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摔得灰頭土臉,還負了傷——流鼻血(觸冒毒火,鼻孔血流),形象十分狼狽,但李司令員毫不在意,拍拍土,只對手下說了四個字:
“換馬再戰!”
領導都這麼猛,小兵再不拼命就說不過去了,明軍士氣大振,不要命地往城頭衝,但日軍著實不含糊,死傷過半也毫不退縮,拿刀與登城明軍對砍,很有點武士道的意思。
戰鬥就這樣進行了下去,雖然明軍已經佔據優勢,但始終無法攻陷城池,進入南城的明軍也遭到了日軍的頑強阻擊,傷亡人數越來越多,如此拖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然而站在七星門外的李如松並不慌張,因為眼前發生的這一切,早在他的預料之中:
“把那玩意兒拉上來!”
這是李如松最後的殺手鐧。
所謂那玩意,是一種大炮,而當時的名字,叫做“大將軍炮”。
大將軍炮,炮身長三尺有餘,重幾百斤,前有照星,後有照門,裝藥一斤以上,鉛子(炮彈)重三至五斤,射程可達一里之外。
由於這玩意體積大,又重,沒人願意扛也扛不動,但李如松堅持一定要帶。所以出征之時,是由騎兵裝上車架拖著走的。李如松不會想到,他已經無意中創造了一個記錄——世界上最早的馬拉炮車部隊。
但李司令把這些大玩意拉到朝鮮,不破紀錄,只為破城。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玩意兒雖然威力大,問題也很多,比如說容易誤傷自己人,且準頭不好,來個誤炸那可不好玩,加上由於技術含量不夠,這種炮十分容易炸膛(該問題一直未解決),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是不用的。
現在就是萬不得已的時候。
明軍炮兵支炮、裝彈、瞄準,一切就緒。
隨著李如松一聲令下,大炮發出了震天的轟鳴,沒有炸膛,沒有誤傷,準確命中目標。
七星門被轟開了,平壤,被轟開了。
【信用】
七星門的失陷徹底打消了日軍計程車氣,紛紛棄城逃竄,楊元和李如柏隨即分別攻破了小西門和大西門,三萬明軍亮出了屠刀,睜著發紅的眼睛,殺進了城內。
一般說來,劇情發展到這兒,接下來就是追擊殘敵,打掃戰場了,可是鬼子就是鬼子,偏偏就不消停。
在城門失守後,小西行長表現出了驚人的心理素質和軍事素質,絲毫不亂地集合部隊,佔據了城內的險要位置,準備打巷戰。
這就有點無聊了,要說保衛自己的領土,激戰一把倒還無所謂,賴在人家的地盤上,還這麼死活都不走,鬼子們也真幹得出來。
日軍盤踞的主要地點,分別是平壤城內的練光亭、風月樓和北城的牡丹臺。這三個地方的共同特點是高,基本上算是平壤城內的制高點,明軍若仰攻,不但難於攻下,還會損兵折將,只要等到自己援兵到來,翻盤也說不定。
這就是小西行長的如意算盤。
李如松雖然不用算盤,但心算應該很厲害,到城內一看,就揮揮手,讓士兵們不用打了,幹一件事就行——找木頭。
噼裡啪啦找來一大堆,丟在日軍據點附近,圍成一圈,然後放話,也就一個字:燒!
這下子日軍麻煩了,本來拿好了弓箭刀槍準備居高臨下,再搞點肉搏,沒想到人家根本就不過來,圍著放起了火準備烤活人。於是一時之間,火光沖天,濃煙滾滾,高溫烘烤加上煙燻,日軍叫苦不迭。
但李如松認為還不夠苦,於是他派出五千人,攜帶大批火槍、火箭、佛郎機,也不主動攻擊,只是站在火堆之外,對準日軍據點,把帶來的這些東西射出去。
於是一時間火箭火炮滿天飛,據點被點燃,煙火大作,要救火沒處打水,日軍被燒得鬼哭狼嚎,本來是高地,結果變成了高爐。
鑑於剛剛入城,還要營救平壤居民,救治傷員,事務繁雜,李如松司令員安排好圍剿部隊後,就去忙別的事了。
但值得稱道的是,奉命圍剿的部隊很有責任心,雖然領導不在,還是盡職盡責地放火、射箭、放槍放炮。
整整一夜,他們加班加點,沒有休息。
第二天(正月初九),查大受的家丁查應奎起得很早,來到了北城要地牡丹臺,昨天,這裡還是日軍的堅固據點,然而現在,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幕真正的人間地獄。
牡丹臺以及其甕城,已被燒得面目全非,昨天還槍聲炮聲不斷的地方,現在已經寂靜無聲,他走入據點,看見了無數倒斃的屍體,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