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更沒譜了,萬曆原本以為免掉一批人,發配一批人,再找個和自己緊密配合的首輔,軟硬結合就能把事情解決,沒想到明代的大臣卻是軟硬都不吃,丟官發配的非但不害怕,反而很高興,要知道,因為頂撞皇帝被趕回家,那是光榮,知名度噌蹭地往上漲,值大發了。
所以他越嚴厲,越有人往上衝,只求皇帝大人再狠一點,最好暴跳如雷,這樣名聲會更大,效果會更好。
而首輔那邊,雖然也有幾個聽話的,無奈都是些老油條,幫幫忙是可以的,跟您老人家下水是不可以的。好不容易拉了個王錫爵下來,搞了三王並封,半路人家想明白了,又跑掉了。
至於王家屏那類人,真是想起來都能痛苦好幾天,十幾年磨下來,人換了不少,朝廷越來越鬧,皇后身體越來越好,萬曆同志焦頭爛額,開始重新權衡利弊。
我相信,在他下定決心的過程中,有一件事情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此事發生的具體時間不詳,但應該在萬曆十四年之後。
有一天,李太后和萬曆談話,說起了皇長子,太后問:你為何不立他為太子?
萬曆漫不經心地答道:他是宮女的兒子。
太后大怒:你也是宮女的兒子!
這就是活該了,萬曆整天忙裡忙外,卻把母親的出身給忘了,要知道這位李老太太,當年也就是個宮女,因為長得漂亮才被隆慶選中,萬曆才當上了皇帝,如果宮女的兒子不能繼位,那麼萬曆兄是否應該引咎辭職呢?
萬曆當即冷汗直冒,跪地給老太太賠不是,好說歹說才糊弄過去。
這件事情,必定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皇后沒指望,老太太反對,大臣不買賬,說眾叛親離,絲毫也不過分。萬曆開始意識到,如果不顧一切,強行立皇三子,他的地位都可能不保。
在自己的皇位和兒子的皇位面前,所有成熟的政治家都會做出同樣的抉擇。
決定政治動向的最終標準是利益,以及利益的平衡。
這是一條真理。
就這樣,沈一貫撿了個大便宜,成就了冊立太子的偉業,他的名聲也如日中天,成為了朝廷大臣擁戴的物件。
可你要說他光撿便宜,不做貢獻,那也是不對的,事實上,他確實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就在聖旨下達的第二天,萬曆反悔了,或許是不甘心十幾年被人白噴了口水,或許是鄭貴妃吹了枕頭風,又找了藉口再次延期,看那意思是不打算辦了。
但朝廷大臣們並沒有看到這封推辭的詔書,因為沈一貫封還了。
這位一貫滑頭的一貫兄,終於硬了一回,他把聖旨退了回去,還加上了這樣一句話:
“萬死不敢奉詔!”
沈一貫的態度,深深地震懾了萬曆,他意識到,自己已經無路可退。
萬曆二十九年十月,皇帝陛下正式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爭國本”事件正式結束。
被壓了十幾年的朱常洛終於翻身,然而他的母親,那位恭妃,卻似乎永無出頭之日。
按說兒子當上太子,母親至少也能封個貴妃,可萬曆壓根就沒提這件事,一直壓著,直到萬曆三十四年,朱常洛的兒子出世,她才被封為皇貴妃。
但皇貴妃和皇貴妃不一樣,鄭貴妃有排場,有派頭,而王貴妃不但待遇差,連兒子來看他,都要請示皇帝,經批准才能見面。
但幾十年來,她沒有多說過一句話,直到萬曆三十九年的那一天。
她已經病入膏肓,不久於人世,而朱常洛也獲准去探望他,當那扇大門洞開時,她再次見到了自己的兒子。
二十九年前的那次偶遇,造就了她傳奇的一生,從宮女到貴妃,再到未來的太后(死後追封)。
但是同時,這次偶遇也毀滅了她,因為萬曆同志很不地道,幾十年如一日對她搞家庭冷暴力,既無恩寵,也無厚待,生不如死。
然而她並不落寞,也無悔恨。
因為她看到了自己的兒子,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
青史留名的太后也好,籍籍無名的宮女也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母親,在臨終前看到了自己的兒子,看到他經歷千難萬苦,終於平安成人,這就足夠了。
所以,在這生命的最後一刻,她拉著兒子的衣角,微笑著說:
“兒長大如此,我死何恨。”
這裡使用的是史料原文,因為感情,是無法翻譯的。
還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