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罵,不幹事的要罵,幹事的也要罵,且職位越高,權力越大,罵得就越響。
而李成梁十分符合這個條件,這位兄弟鎮守邊界數十年,權大勢大,是最好的目標,外加他虧空貪汙之類的事情也沒少幹,下臺之後自然不招人待見,彈章堆得和山一樣高,說什麼的都有。
李如松自然也未能倖免,加上他在朝鮮風光一時,功勳卓著,就成了連帶打擊物件。最噁心人的是御史丁應泰,不但攻擊他本人,連他的戰績也要罵,說平壤戰役是小勝,日軍死傷極少,碧蹄館之戰是大敗,明軍死傷極多。
這還不算,他居然檢舉朝鮮與日本串通,說李如松也有通倭嫌疑。
要按照他的說法和演算法,明軍計程車兵估計都是死後從墳裡刨出來的(一共也就四、五萬人),日軍都是拿白鴿的和平使者(死傷不多,就是要逃)。李如松應該算是雙面間諜,明明和日軍勾結,偏偏還把日軍趕跑了。
這人不但無恥,還很無聊,彈劾一封接著一封,鬧到最後,連不愛搭理人的萬曆也忍不住了,直接給他下了個革職令讓他滾蛋。
然而,從根本上講,封賞過少,彈劾過多的責任者並不是丁應泰,更不是萬曆,因為按照明朝的慣例和規定,像抗倭援朝這種規模的戰役,帶幾萬人出去打一場,封賞就這麼少,彈劾就這麼多,大家都習慣了。
所以真正的原因雖然可笑,卻很真實:
對明朝而言,這實在不是個太大的事。
既然不是什麼大事,自然就沒人管,自己不管別人當然也不管,加上那些無聊的言官潑髒水,修明史的清代史官照單全收,日本和朝鮮史料又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各說各話,於是,對這場戰爭的評價,就變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爭議、誤解、謎團。
然而無論大小,歷史上確實存在過這樣一件事情:
四百多年前,有一群人為了摧垮貪慾和邪惡,遠赴他鄉,進行過一場偉大的戰爭,在這場驚心動魄的較量裡,他們中的許多人,為此獻出了自己的一切。
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知道這一切,知道有這樣一場戰爭,有這樣一群人,曾為了捍衛自由與正義,英勇奮戰,毫無畏懼。
為了那些無比的智慧,無畏的勇氣,以及無私的犧牲。
萬曆二十七年(1599)四月,徵倭總兵麻貴率軍凱旋歸來,明神宗在午門接見了他。
在搞完大大小小不厭其煩的程式儀式後,明神宗下旨,當眾宣讀大明詔書,通傳天下,宣告抗倭援朝之役就此結束。
這是一封詔書,也是一個預言,因為在這份長篇大論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本書由派派(。paipaitxt。)發書人 once918 蒐集整理上傳
本書由派派(。paipaitxt。)發書人 once918 蒐集整理上傳
朱翊鈞篇
第一章 絕頂的官僚
在萬曆執政的前二十多年裡,可謂是內憂不止,外患不斷,他祖上留傳下來的,也只能算是個爛攤子,而蒙古、寧夏、朝鮮、四川,不是叛亂就是入侵,中間連口氣都不喘,軍費激增,國庫難支。
可是二十年了,國家也沒出什麼大亂子,所有的困難,他都安然度過。
因為前十年,他有張居正,後十年,他有申時行。
若評選明代三百年曆史中最傑出的政治家,排行榜第一名非張居正莫屬。在他當政的十年裡,政治得以整頓,經濟得到恢復,明代頭號政治家的稱謂實至名歸。
但如果評選最傑出的官僚,結果就大不相同了,以張居正的實力,只能排第三。
因為這兩個行業是有區別的。
從根本上講,明代政治家和官僚是同一品種,大家都是在朝廷裡混的,先裝孫子再當爺爺,半斤對八兩。但問題在於,明代政治家是理想主義者,混出來後就要幹事,要實現當年的抱負。
而明代官僚是實用主義者,先保證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幹就幹,不能幹就混。
所以說,明代政治家都是官僚,官僚卻未必都是政治家。兩個行業的技術含量和評定指標各不相同,政治家要能幹,官僚要能混。
張居正政務幹得好,且老奸巨滑,工於心計,一路做到首輔,混得也還不錯。但他死節不保,死後被抄全家,差點被人刨出來示眾,所以只能排第三。
明代三百年中,在這行裡,真正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混到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