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萬曆打算自己去。
他求雨的地點,在南郊天壇。
皇帝求雨也不新鮮,但這次求雨卻十分不同,因為萬曆兄……是走著去的。
我來解釋一下這件事情的特別之處,當年皇帝住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故宮,而天壇——就是今天的天壇。
去過北京的人應該知道,這兩個地方相隔比較遠,具體說來,至少有五公里。上個月我坐計程車去,還花了二十分鐘,而萬曆是坐11路車去的——兩條腿。
不但走著去,還走著回來,在場的人無不感佩於他的毅力,同時也無奈於他的執著——皇帝走,大家也得跟著走。
除了徒步拉練鍛鍊身體外,萬曆對百姓生活也很關注,比如當時山東、山西、湖廣等地遭遇災荒,地方官報告上來說:按照考成法,無論如何我們也是收不齊了,麻煩您通融通融,把今年的任務降一降。
一天之後,他們等到了皇帝的回覆,一個出人意料的回覆:
“既然如此,那就不用收了,全都免了吧!”
這就是萬曆同志的覺悟,在張居正死後,他一直保持著激昂的鬥志與熱忱,直到那個神秘年份的來臨。
人生很漫長,但關鍵處只有幾步。相信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其實歷史也是如此。
公元755年,當唐朝文明處於巔峰之時,一個叫安祿山的矮胖子突然起兵鬧事,揭開了安史之亂的序幕,繁榮的唐朝從此陷入衰弱。
公元755年,這個年份就此成為了一個轉折點,被載入史冊。
八百年後,宿命的轉折再次到來。沒有原因,沒有預兆,停留在這個神秘的年份——萬曆十五年。
簡單說來,在這一年,發生了三件事情,兩件不大的大事,一件不小的小事。
第一件大事:戚繼光去世了。
在十餘年的時間裡,戚繼光是個無人敢惹的角色,雖然偶爾也有幾個不怕死的言官彈劾他吃空額搞錢,在軍中培養個人勢力等等,卻始終沒有結果。究其原因,除了後臺太硬外,還是由於水平太高,邊界沒他不行。
但事實證明,水平不如後臺好使,張居正死後,戚繼光就被調離了薊州,去了廣東,雖然職位沒變,但戚繼光明白,自己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於是他稱病不出,不久後,便離職回了登州老家。
三十六年前,他從這裡出發前往北京,開始了波瀾壯闊的一生:先打蒙古人,再打日本人,練兵東南,橫掃倭奴,驅逐胡虜,無人可擋,戰功之顯赫,四十年中無人可望其項背,蓋世之威名,四百年後聲震寰宇,萬民皆知。
盡此一生,能幹到這個份上,實在是夠本了。
萬曆十五年(1587)二月,這位傳奇英雄在家鄉病逝,年六十歲。去世前留言如下:
〖三十年間,先後南北、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嘗一敗!〗
我知道,他之一生,已無任何遺憾。
第二件大事:海瑞死了。
海先生終於還是死了。在被高拱罷官之後,他回到了老家,沒人管他,三年之後,高拱下臺了,張居正執政,依然沒有人管他。
這實在不是高拱和張居正不識貨,恰恰相反,他們都很去清楚海先生的實力。無奈的是,海先生的能量就如同熊熊烈火,和他呆久了,不被燒死,至少也是個殘廢。
現在張居正死了,用某位史學家的話說,朝廷裡的明白人都死光了,於是海瑞先生得到了再次出山的機會。
萬曆十三年(1585),經萬曆皇帝親自批示,海瑞被任命為南京都察院僉都御史,趕赴南京上任。這一年,海瑞七十二歲。
海先生是天字第一號職業官僚,接到命令即刻上路,連東西都不怎麼收拾(當然,他也沒多少東西),就去了南京。
而當他來到南京郊外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進城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太擠。
海先生要來了!南京城轟動了,官員們激動了,商人激動了,農民也激動了,於是大家集體放了假,不做生意,不種地,凌晨就帶著被子,跑到城外佔地方,想搶一個靠前的位置,一睹海先生的風采。
由於人太多,導致海先生一直未能進城,被牢牢地堵在外面,直到南京兵部派出軍隊開路,這才把海大人迎了進來。
等到海瑞進了城,找到都察院住下來,才被告知,他不應該住在這裡,倒不是人家欺負他(誰敢),只是因為他老人家又升官了。
萬曆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