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的倒是佔了多數,很多人主張南遷。
這倒也怪不得他們,怕死是人的本性,不過這些怕死一族最擔心的,倒不單單是自己的性命,還有他們的前途。
他們主張南遷,其實是有著私心的,在他們看來,北京可能保不住了,朝廷如不遷都,很有可能玉石俱焚,而如果南遷,即使半壁江山丟了,自己還是可以接著當官。
至於國家社稷,那實在是比較次要的事情。
這種情緒一直纏繞著文武百官,很多人也已經準備好包袱,南遷令一下馬上就走。
但不管自己怎麼打算,如果沒有皇帝的命令,還是走不成的,於是怕死一族做好了準備,要在第二天的朝會上提出建議,一定要讓皇帝同意南遷。
在這些逃跑派中,有一個人叫做徐珵。
此時的徐珵正躍躍欲試,他將在第二天提出自己南遷的建議,而且他很有自信,自己的建議一定能夠得到皇帝的認可。
因為他有充分的理論依據。
第二天到來了。
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十八日。
大明王朝的國運就在這一天被決定。
早上,朝會正式開始,由暫代皇帝執政的朱祁鈺主持。
這是大明王朝歷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次朝會,會議的主題是如何處理眼前的諸多問題,而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逃還是戰。
逃就會丟掉半壁江山,戰則可能玉石俱焚。
朱祁鈺初掌大權,十分緊張,他迫切地等待著群臣提出建議。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大出他的意料。
這些文武百官們上朝之後,竟然什麼也不說,只是嚎啕大哭,整個朝廷哭成一片。
搞得朱祁鈺手足無措,呆若木雞。
其實這也容易理解,這些大臣們都有同事親屬在這次戰亂中死去,而且好好的一個國家搞到如此地步,實在也讓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