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遠航征程,鄭和站在船頭,看著即將出發的龐大艦隊和眼前的茫茫大海。
他明白自己此次航程所負的使命和職責,但他並不知道,此時此刻,他正在創造一段歷史,將會被後人永遠傳頌的歷史。
他的心中充滿了興奮,自幼年始嚮往的大海現在就在他的眼前,等待著他去征服!一段偉大的歷程就要開始了!
揚帆!
【無敵艦隊】
我們之前曾不斷用艦隊這個詞語來稱呼鄭和的船隊,似乎略顯誇張,一支外交兼尋人的船隊怎麼能被稱為艦隊呢,但看了下面的介紹,相信你就會認同,除了艦隊外,實在沒有別的詞語可以形容他的這支船隊。
託當年一代梟雄陳友諒的服,朱元璋對造船技術十分重視,這也難怪,當年老朱在與老陳的水戰中吃了不少虧,連命也差點搭進去。在他的鼓勵下,明朝的造船工藝有了極大的發展,據史料記載,當時鄭和的船隻中最大的叫做寶船,這船到底有多大呢,“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大家可以自己換算一下,按照這個長度,鄭和大可在航海之餘舉辦個運動會,設定了百米跑道絕對不成問題。
而這條船的帆絕非我們電視上看到的那種單帆,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它有十二張帆!它的錨和舵也都是巨無霸型的,轉動的時候需要幾百人喊口號一起動手才能擺得動,南京市在五十年代曾經挖掘過明代寶船製造遺址,出土過一根木杆,這根木杆長十一米,問題來了,這根木杆是船上的哪個部位呢?
鑑定結論出來了,讓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這根木杆不是人們預想中的桅杆,而是舵杆!
如果你不明白這是個什麼概念,我可以說明一下,桅杆是什麼大家應該清楚,所謂舵杆只不過是船隻舵葉的控制聯動杆,經過推算,這根舵杆連線的舵葉高度大約為六米左右。也就是說這條船的舵葉有三層樓高!
航空母艦,名副其實的航空母艦。
這種寶船就是鄭和艦隊的主力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旗艦,此外還有專門用於運輸的馬船,用於作戰的戰船,用於運糧食的糧船和專門在各大船隻之間運人的水船。
鄭和率領的就是這樣的一支艦隊,艦隊之名實在實至名歸。
這是鄭和船隊的情況,那麼他帶了多少人下西洋呢?
“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
說句實話,從這個數字看,這支船隊無論如何也不像是去尋人或是辦外交的,倒是很讓人懷疑是出去找碴打仗的。但事實告訴我們,這確實是一支友好的艦隊,所到之處,沒有戰爭和鮮血,只有和平和友善。
強而不欺,威而不霸,這才是一個偉大國家和民族的氣度與底蘊。
鄭和的船隊向南航行,首先到達了占城,然後他們自占城南下,半個月後到達爪哇(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此地是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據點,但凡由馬六甲海峽去非洲必經此地,在當時,這裡也是一個人口稠密,物產豐富的地方,當然,當時這地方還沒有統一的印度尼西亞政府。而且直到今天,我們也搞不清當時島上的政府是由什麼人組成的。
鄭和的船隊到達此地後,本想繼續南下,但一場悲劇突然發生了,船隊的航程被迫停止了,而鄭和將面對他的航海生涯中的第一次艱難考驗。
事情是這樣的,當是統治爪哇國的有兩個國王,互相之間開戰,史料記載是“東王”和“西王”,至於到底是些什麼人,那也是一筆糊塗賬,反正是“西王”戰勝了“東王”。“東王”戰敗後,國家也被滅了,“西王”準備秋後算賬,正好此時,鄭和船隊經過“東王”的領地,“西王”手下的人殺紅了眼,也沒細看,竟然殺了船隊上岸船員一百七十多人。
鄭和得知這個訊息後,感到十分意外,手下計程車兵們聽說這個巴掌大的地方武裝居然敢殺大明的人,十分憤怒和激動,跑到鄭和麵前,聲淚俱下,要求就地解決那個什麼“西王”,讓他上西天去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王。
鄭和冷靜地看著圍在他四周激動的下屬,他明白,這些憤怒的人之所以沒有動手攻打爪哇,只是因為還沒有接到他的命令。
那些受害的船員中有很多人鄭和都見過,大家辛辛苦苦跟隨他下西洋,是為了完成使命,並不是來送命的,他們的無辜被殺鄭和也很氣憤,他完全有理由去攻打這位所謂的“西王”,而且毫無疑問,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自己的軍隊裝備了火炮和火槍等先進武器,而對手不過是當地的一些土著而已,只要他一聲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