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近鄰,而他們談話的地點選在了隔壁鄰居吳溥的家裡。
在他們說出自己的志向前,我們有必要先提一下,解縉、胡廣、王艮、李貫都是建文帝的近侍,也就是說他們都是皇帝身邊的人,深受皇帝的信任,他們對時局的態度很能反映當時一部分朝臣的看法。而四人中王艮是比較特殊的,他的特殊之處在於他最有理由對皇帝不滿,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的那次科舉考試中,他才是真正的狀元!
王艮經過會試後,參加了殿試,在殿試中,他的策論考了第一名,本來狀元應該是他的。但是建文帝嫌他長得不好看,把第一名的位置給了胡廣(貌寢,易以胡靖,即胡廣也)。就這樣,到手的狀元飛了,按說他應該對建文帝有一肚子怨氣才對,可這個世界又一次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醜惡和真誠。
建文帝就要倒臺了,大家的話題自然不會扯到詩詞書畫上,老闆下臺自己該怎麼辦,何去何從?三個人作出了不同的選擇。當然這個選擇是在心底作出的。
三人表現如下:
解縉陳說大義,胡廣也憤激慷慨,表示與朱棣不共戴天,以身殉國。王艮不說話,只是默默流淚。
談話結束後的表現:
解縉結束談話後,連夜收拾包袱,跑到城外投降了朱棣,而且他跑得很快,歷史上也留下了相關證據——“縉馳謁”。胡廣第二天投降,十分聽話——“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