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件事讓朱元璋十分惱火,他原來準備封藍玉為梁國公,為了警告藍玉,他把梁字改成了涼字,大家從中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對藍玉態度的轉變。
藍玉似乎也應該有所警覺了,但他卻註定是個有兩分顏色就要開染坊的人。不但繼續放任自己的行為,居然還把手伸到了軍權上,他不經過朱元璋的允許,在軍隊中任命自己的親信官員,佈置自己的勢力。
這一切自然沒有逃過錦衣衛的眼睛,於是朱元璋開始考慮怎麼處理這個胡惟庸第二了。
藍玉是一個優秀的將領,卻在獲得成功之後做出如此多不法的事情,似乎是難以理解的。但其實只要聯絡我們前面提到過的納哈出投降事件,就能合理的解釋藍玉的行為。
從宴請納哈出時的傲慢到喜峰關的驕狂,我們可以給藍玉下一個結論,那就是:這是個粗人。
所謂粗人,不是指他沒有文化或是行為粗魯,而是指他的行為欠考慮,為人處事不通人情,屬於那種想了就幹,幹了再想的人。其實他的性格一向如此,就算不在這件事上犯錯誤,遲早也會在那件事上捅漏子。
這就是所謂的性格決定命運吧,而關鍵問題在於,藍玉的命運並不完全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在很大程度上,他的生死只取決於朱元璋的容忍和耐心,而朱元璋並不是個有耐心的人。
藍玉很快就犯了新的錯誤,朱元璋考慮到藍玉的功勞,破例封給他太子太傅的官銜,我們前面已經說過,這是個從一品官職,一般官員只有在夢裡才能得到,可以說已經是位極人臣了。
而藍玉就像吃錯了藥似的,居然在很多人面前大叫:“以我的功勞難道不能給個太師嗎?”(我不堪太師耶?)
這就不是要求進步了,是嫌自己活得太長。
朱元璋再也不能忍受了,如果他還能忍,他就不是朱元璋了。
他又一次亮出了屠刀。
要說明的是,在歷史上,藍玉被殺的原因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明通鑑》記載,藍玉被殺和燕王朱棣有莫大的關係。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的行事方法和手段都很接近朱元璋,所以很多人都說他最像朱元璋,此人後來的故事大家應該也有所瞭解了,這裡先不說他,後面自有專題介紹。
藍玉是常遇春的內弟,而常遇春的女兒又是太子朱標的妃子,所以藍玉和太子的關係很好,在出徵納哈出回來後,這位仁兄找到太子,對他說:“燕王不是一般人,遲早是要造反的,我找過人望他的氣,有天子氣象,你一定要小心。”
藍玉算是夠朋友,把這些話對太子說了,只是希望太子小心,但他忘記了一句成語“疏不間親”,你藍玉最多不過是個外戚,怎麼能和親兄弟比!
太子後來在閒聊時把藍玉對他說的話告訴了燕王朱棣,於是朱棣便狠狠地告了藍玉一狀。朱元璋在朱棣的挑撥下才對藍玉動手。
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在我看來,藍玉被殺的主要原因應該還是他的驕縱不法,無論如何,朱元璋決定要對藍玉下手了。
既然決定要動手,先要給藍玉一個罪名,畢竟程式還是要走的。總不能無緣無故就拉出去砍頭,如果要告藍玉小偷小摸,應該不會有人相信,而當時包二奶等生活作風問題似乎還是一種榮耀。
看來還是謀反這個罪名好一點,標題醒目,主題鮮明,且方便實用一看就懂,我們一直用它。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發藍玉謀反,洪武四大案的最後一案——藍玉案終於拉開了序幕。
無數人頭即將落地。
在錦衣衛告發後,朱元璋很快就逮捕了藍玉,並將他下獄審理,公正的說,藍玉狂妄不法是有實據的,但謀反實在沒有真憑實據。作為一個新貴將領,沒有深厚的根基,沒有充足的準備,藍玉是不敢造反的。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估計藍玉在牢裡是捱了不少黑棍的,因為這個本來沒有謀反打算的人居然寫出了長篇供詞,不但說明了自己造反的企圖,還供出了企圖謀反的方式、地點,看來他在監獄中應該出演了一次監獄風雲的主角。
既然藍玉招認了,那就殺了藍玉結案吧。可就如前面所說,如果朱元璋真的這樣做了,他也就不是朱元璋了。
但凡謀反,肯定不會只有一個人的,這就是線索,就要查下去,於是張三李四王二麻子都出來了,錦衣衛搞這一套也是十分有經驗的(具體操作過程及方法參見胡惟庸案件)。
最後一共搞出多少人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