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還算機靈,早就跑到了最後一個據點——永平。
如果就這麼跑回去,實在太不像話,所以阿敏在永平城下襬出了陣勢,要跟孫承宗決戰。
決戰的過程就不說了,直接說結果吧,因為從開戰起,勝負已無懸念,孫承宗對戰場的操控,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大炮轟完後,騎兵再去砍,真正實現了無縫對接。
阿敏久經沙場,但在孫老頭面前,軍事技術還是小學生水平,連一天都沒撐住,白天開打下午就跑了,死傷四千餘人,連他自己都負了重傷,差點沒能回去。
就這樣,皇太極固守的關內四城全部失守,整個過程只用五天。
訊息傳到京城,崇禎激動了,他二話不說,立馬跑到祖廟向先輩彙報,並認定,從今以後,就靠孫承宗了。
事情就這樣結束了,自崇禎二年十一月起,皇太極率軍進入關內,威脅北京,沿途燒殺搶掠,所過之地實行屠城,屍橫遍野,史稱“己巳之變”。
在這場戰爭中,無辜百姓被殺戮,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包括滿桂在內的幾位總兵陣亡,袁崇煥下獄,明朝元氣大傷。
但一切已經過去,對於崇禎而言,明天比昨天更重要。
當然,在處理明天的問題前,必須先處理昨天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名字叫做袁崇煥。
對話
怎麼處理袁崇煥,這是個問題。
其實崇禎並不想殺袁崇煥。
十二月一日,逮捕袁崇煥的那天,崇禎給了個說法——解職聽堪。
這四個字的意思是,先把職務免了,再看著辦。
看著辦,也就是說可以不辦。
事實上,當時幫袁崇煥說話的人很多,看情形關幾天沒準就放了,將來說不定還能復職。
但九個月後,崇禎改變了主意,他已下定決心,處死袁崇煥。
為什麼?
對於這一變化,許多人的解釋,都來源於一個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
崇禎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北京城外無計可施的皇太極,決定玩個陰招。
他派人找來了前幾天抓住的兩個太監,並把他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