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部分(3 / 4)

打了埋伏,之前跟朝廷說,他可以守八個月,實際滿打滿算,他守了兩年。

就這樣,從崇禎十三年(1640)五月到崇禎十四年(1641)五月,雙方對峙一年。

六月底,開戰了。

洪承疇突然打破平靜,出兵,向松山攻擊挺進。

這個舉動大大出乎清軍的意料,清軍總指揮多爾袞(皇太極回家)沒有提防,十萬人突然撲過來,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戰敗。

訊息傳來,皇太極暈了,一年都沒動靜,忽然來這麼一下,你打雞血了不成?

多年的作戰經驗告訴他,決戰的時刻即將到來,於是他立即上馬,率領所有軍隊,前往松山。

但是,有個問題。

當時皇太極,正在流鼻血。

一般說來,流鼻血,不算是個問題,拿張手紙塞著,也還湊合。

但皇太極的這個鼻血,據說相當之詭異,流量大,還沒個停,連續流了好幾天,都沒辦法。

但軍情緊急,在家養著,估計是沒轍了,於是皇太極不顧流鼻血,帶病工作,騎著馬,一邊流鼻血,一邊就這麼去了。

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他沒有找東西塞鼻孔,卻拿了個碗,就放在鼻子下面,一邊騎馬一邊接著,連續兩天兩夜趕到松山,據說到地方時,接了幾十碗。

反正我是到今天都沒想明白,拿這碗幹什麼用的。

會戰地點,松山,雙方亮出底牌。

清軍,總兵力(包括孔有德等雜牌)共計十二萬,洪承疇,總兵力共計十三萬,雙方大致相等。

清軍主將,包括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等精銳將領,除個把人外,都很能打。

洪承疇方面,八部總兵主將,除吳三桂外,基本都不能打。

至於戰鬥力,就不多說了,清軍的戰鬥力,大致和關寧鐵騎差不多,按照這個比率,自己去想。

換句話說,要攤開了打,洪承疇必敗無疑。

但洪承疇,就是洪承疇。

崇禎十四年(1641)七月二十八日,洪承疇突然發動攻擊,率明軍搶佔制高點乳鋒山,奪得先機。

他十分得意,此時他的軍中的一個武官對他說了一件事:

佔據高地固然有利,但我軍糧少,要提防清軍抄襲後路。

然而洪承疇似乎興奮過度,把那個人訓了一頓,說:

我幹這行十幾年,還需要你提醒?

大多數歷史學者認為,這句話,就是他失敗的最終原因。

因為就戰略而言,固守是最好的方法,進攻是最差的選擇,而更麻煩的是,當時的洪承疇,在進攻之前,只帶了三天的糧食。

無論如何,只帶三天的糧食,是絕對不夠的。

所以結論是,一貫英明的洪承疇,犯了一個愚蠢的錯誤,最終導致了戰敗。

我原本認為,這個結論很對,洪承疇很蠢,起碼這次很蠢。

後來我想了想,才發現,洪承疇不蠢,起碼這次不蠢。在他看似荒謬的行動背後,隱藏著一個極為精明的打算。

其實洪承疇並不想進攻,他很清楚,進攻極為危險,但他沒有辦法。

因為有個人一直在催他,這個人的名字叫陳新甲,時任兵部尚書,而這位陳尚書的外號,叫小楊嗣昌。

楊嗣昌同志的特點,是風風火火,玩命了幹,能得這個外號,可見陳大人也不白給。

自打洪承疇打持久戰,他就不斷催促出戰,要洪督師趕緊解決問題,是打是不打,多少給個交代。

但洪承疇之所以出戰,不僅因為陳尚書嘮叨,像他這樣的老油條,是不會怕唐僧的。

他之所以決定出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兩個字——沒錢。

我查過資料,明末時期的軍餉,以十萬人計,吃喝拉撒外加工資、獎金,至少在三十萬兩白銀以上。

要在平時,這也是個大數,趕巧李自成、張獻忠都在鬧騰,要是洪承疇再耗個幾年,崇禎同志的褲子,估計都要當出去。

所以不打不行。

但洪承疇不愧為名將,所以在出發前,他想出了一個絕招:只帶三天糧食。

要還沒明白,我就解釋一遍:

帶上三天糧食出征,如果遇上好機會,就猛打一悶棍,打完就跑,也不怕對手斷後路。

如果沒有機會,看情形不妙,立馬就能跑,而且回來還能說,是糧食不夠了,才跑回來的,對上面有了個交代,又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