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
舉個例子,陝西受災,朝廷估算,要賑災,必須一百萬兩白銀,但是就算你把皇帝的聖旨拿到陝西,也換不來一兩銀子,因為沒有白銀,所以無法賑災。
好了,下一個問題,為什麼沒有白銀。
先糾正一下,不是沒有白銀,而是白銀不夠。
為什麼白銀不夠?
這是個很複雜的經濟學問題,我不太想講,估計人也不太想聽。但不講似乎也不行,簡單說兩句。
用大家都能明白的話說,就是白銀有限,朝廷用掉了一兩白銀,未必能掙回來一兩,加上我國人民,素來以勤儉節約聞名,許多人拿到真金白銀,不喜歡花,要麼存在家裡,要麼溶掉,做幾個香爐、人像之類的,還能美化環境,所以市場的白銀越來越少。
更重要的是,明朝的商品經濟實在太過發達,經濟越發達,需要的白銀就越多,可是白銀就那麼多,所以到最後,白銀就不夠用了。這種現象,在經濟學上有一個通稱——通貨緊縮。
我知道,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不用紙幣?
很好,如果你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很聰明。
但我要告訴你,在你之前的六百多年,有人問過這個問題。這個人的名字,叫朱元璋。
六百多年前,他就想到了這個問題,所以開始發行紙幣。
在經濟學中,有這樣一句諺語:棍棒打不垮經濟理論。
這句話的通俗意思是,無論你多牛,都要照規矩來。
朱元璋就是牛人,也要按規矩來。雖然他發行了紙幣,一千、一萬都印過,可惜的是,幾百年來,大家還是認白銀,就不認紙幣,再牛都沒用。
這個問題到此為止,多餘的話就不說了,你只要知道,崇禎同志是想賑災的,之所以賑災不成,是因為沒有錢,之所以沒有錢,是因為沒有白銀,之所以沒有白銀……
當然,之所以西北先鬧起來,除去天災、銀禍外,還有點地方特色。
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