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1 / 4)

小說:長安大道連狹斜 作者:恐龍王

一場戰爭即將來臨!“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戰鬥已經打響了!“鬼哭黃埃暮,天愁白日昏。”戰鬥正打得難解難分!“泉湧諸戎血,風驅死虜魂;頭飛攢萬戟,面縛聚轅門”,戰士們奮勇殺敵,終於贏得了最後的勝利!作為帶兵打仗的詩人,高適的詩,是馳騁沙場的急就詩,血淚交加的烽火詩。夜讀其詩,耳畔會隱隱傳來急促的馬蹄聲、廝殺聲……

“物性各自得,我心在漁樵”,年輕時的高適,也想藏身於山水之間,賦詩於煙雨舟楫之上,但是,歷史的選擇,常常是不可由人自主的。在擔任淮南節度使,奉命征討永王李璘時,高適做過一篇《未過淮先與將校書》,作為一個軍事首領,他事先考慮了對敵鬥爭中的心理障礙,於是移檄將校,要求摒棄私人感情,斷絕個人恩義,服從國家利益。他又何嘗不知,他的好朋友李白,此時尚在叛亂的永王軍中為官,兩軍交戰,總會要相遇的吧。但他此時的身份,是一個為國效命的將軍,詩人與好友,以及個人恩義,只能置於一旁了。當日攜手同遊的文章好友,將如何面對?他的矛盾,大約是埋在心中的吧。作為一個軍人,高適逾越了個人的情感追求,上升到了“義而知變”的理智境地。

在我看來,高適的身邊,一定少不了一把劍,長年懸於腰間,掛於帳下。這種兩面長刃、中間有脊的兵器,是兵器中的君子,飄逸從容。他的詩作中有多處提到劍。如“二十解書劍”,“孤劍通萬里”,“豈知書劍老風塵”,“擊劍酣歌當此時”,“撫劍悲風對秋草”……劍為何名,不得而知,也許正是這柄劍,濃縮了將軍才子高適畢生的追求、理想和才情。

虹橋書吧。

第49節:崔顥: 誰乘黃鶴去(1)

崔顥:誰乘黃鶴去

詩在唐代,是一個傳媒,也是一個擂臺。詩與詩之間的比較,這種不確定主題、富有趣味性的文學競賽,時至今日仍然沿襲不衰,將寂寞的文壇弄得熱鬧生動,花絮繁多。譬如崔顥先到黃鶴樓,題詩一首,力拔頭籌,竟然使得後來的詩仙李白大傷腦筋,面對美景,詩興全無,只是嘟嘟噥噥地說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顯得很是勉強和無奈。在崔顥的詩作面前只能悶頭喝酒,以李白的文名,“哲匠斂手,無作而去”,甘於服膺別人,實在少有。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

黃鶴樓有幸,天下人來來往往,在其中觀賞聚會,平靜如常,但崔顥和李白這樣的大才子一到場,立刻風生水起,驟起波瀾。崔顥和李白的這場比賽,沒有人來投資和策劃,旁觀者也少,居然也搞得有聲有色。崔顥先來了一趟黃鶴樓,登高望遠,心有所動,寫了一首感懷詩。時隔許久,李白這樣的大文豪也來了,負責接待的當地官方自然也不肯放過這個機會,酒酣耳熱之際,請賜墨寶。有人順手就將崔顥的詩稿遞了過來。李白不看則已,一看之下,竟頓時覺得心空腦塞,寫不出更好的詩篇了。

細細品察,這則逸事,其實多有可疑之處。依李白寫詩的功底,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常常是在酒後信手拈來,而他若干次題寫的天下名山大川,也不乏前人佳作,一代詩仙哪裡會顧及前人臉面,只管藉著一腔酒意,自寫他的李氏文章。甘為崔顥之下,極有可能出於戲說。

文人之名,除了白紙黑字的著作文章,還有一個重要的出名途徑,便是藉助別人的評論,進行炒作傳播。時下有不少作品,文章未火,炒作先熱,可謂風生水起,名先文至。崔顥與李白同賦黃鶴樓的逸事,以李白誇讚崔顥未寫告負而終。後來還有人不肯罷休,從李白的另兩首詩《鸚鵡洲》和《登金陵鳳凰臺》中,找出崔顥作品的影子,再揭李白的傷疤。如果在現代,遇有好事者,說不定會爆出疑似剽竊之類的噱頭新聞,弄得沸反盈天。文壇這類事情總是時有發生,始終不會寂寞,而且常常將一段佳話演變成一段惡炒。

為了李、崔二人這首小詩,歷代文壇也未曾停止過爭論。嚴羽在《滄浪詞話》中稱,“唐人七律,當以崔顥《黃鶴樓》第一”,劉克莊則含糊其辭,“真敵手棋也”,甚至連清代的紀曉嵐,也饒有興趣地加入其中參與討論。崔顥只憑這一首詩,便將詩壇點襯得無比精彩。

貳盛唐風但,除了幾首好詩,崔顥幾乎沒有留下什麼好名聲。

※虹※橋※書※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