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別樣的人生。昔日在京城,在鄧王府,青樓酒肆,呼朋引伴,長醉不醒;現在身體殘疾,遁入深山,行走不便,苦痛相纏。人生截然相異的兩重天地,盧照鄰領略得最為真切,這也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對功名利祿進行返歸本真的冷靜思考。有許多古今中外的病人作家,在他們筆下流淌出許多關於生命與生活的哲思妙論。也許,只有在病中,才能夠捨棄許多健康人夢寐以求、追逐不已的東西,從而引發不為常人關注的人生思考,實現大道歸真。
十年,十年的時光,畢竟太過於漫長。身居深山之中,遠離紅塵,遠離佳人,遠離廟堂,空有腹中才華,怎的打發這綿綿無期的時光?而且,生活每況愈下,疾病卻如火中燒。澗中無人跡,古樹為伴,朝霞作鄰,他只能撐著病體,在暗室之中,隔著窗子望著外面寒暑易節,鳥翔於空。短暫的閱讀與寫作的快樂之後,常常是更加漫長的苦痛。朝朝暮暮之間,無數個不眠之夜,他白髮叢生,雙鬢如染。“鐘鼓玉帛兮非吾事,池臺花鳥兮非我春”,他含悲嘆息,悲聲如孤猿哀鳴,如獨鶴長嘯,他就好像是一尾傷鱗之魚,一隻折翅之鳥,心力交瘁。難以排遣的,是陣陣襲來、不可名狀的失意之悲。他想到了死。用朋友們的資助,盧照鄰在具茨山下買了數十畝的田園,為自己預先建造了墓室,每日僵臥其中,等候死神。
一系列不好的訊息相繼傳來:女皇武則天登基了,好友駱賓王失蹤了,藥王孫思邈離世了。自己的身體,眼看著也像凍僵的羔羊,漸冷漸木。盧照鄰臥在床上,含恨揮杖,打碎了那隻日日熬湯煎藥的瓦罐子。他就是那隻藥罐子,外被火苗炙烤,內為苦藥浸泡——生理與心理的激烈交鋒,終於不可調和。他所能做的和渴望做的,是實踐死,以死求生。
◇歡◇迎訪◇問◇。◇
第13節:盧照鄰: 幽憂長年悲(3)
記得初讀到盧照鄰的自決時,十分震驚,可是,中國及世界文藝史上的自殺現象由來不少,讀起來,也是令人心疼不已。
1893年,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
1905年,中國的近代革命家陳天華蹈海自殺;
1927年,詩人兼學者王國維自溺於頤和園昆明湖;
1941年,飽受精神分裂折磨的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投入馬斯河自殺;
1961年,美國作家海明威,由於多種疾病的困擾,在海邊將雙筒獵槍管含進嘴裡,扣動扳機;
1972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口含煤氣管自殺;
1989年,詩人海子在山海關枕軌自殺;
1991年,臺灣作家三毛在臺北自己寓所的衛生間裡,用絲襪上吊自殺;
…………
哀莫大於心死。這些自殺的人群中,有的是病於己,有的是病於時,但都是心死人死。說到底,人還是脆弱且可憐的,作家尤其神經質,總覺得自己代表著社會的良心,亦難以和世道人心妥協。作家的自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
誰都知道生命的可貴,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刻,有誰敢輕言死事?有誰肯狠心拋別親人?有誰願意捨棄這人間無邊春色?盧照鄰活著,一定是覺得生不如死,所以才毅然決然地結束自己的生命。從《五悲文》和《釋疾文》裡,透露出他決意了卻殘生的眾多資訊,“歲去憂來兮東流水,地久天長兮人共死”,“嗟不容乎此生”,“恩已絕乎斯代”,筆下充滿了悲涼、悲憤和悲哀。與親屬訣別之後,他縱身一躍,投入茫茫潁水,委身魚腹,一死解千悲。
▲虹▲橋▲書▲吧▲。
第14節:駱賓王: 曲項向天歌(1)
駱賓王:曲項向天歌
我崇尚性靈的寫作。靈感的火花在剎那間釋放的能量,是創者自己也無法估量的。公元626年的一個夏天,一個七歲的孩子,站在池塘邊,面對一群戲水的白鵝,而被長輩要求即興吟詠,他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臨池而作的塗鴉小詩,易懂好記,朗朗上口,千百年來一直成為兒童啟蒙的閱讀範例,擁有超過了十億甚至更多的讀者。
這個孩子叫駱賓王。因為一首小詩,親戚朋友們眾口相傳,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其中有沒有父母家人的點撥、老師同學的幫助,不得而知,但這首詩確實被定格為一個七歲孩子的獨立作品。在後來的漫長歲月裡,乃至到現今,許多望子成龍的家長總會在孩子面前稱讚他的天賦文采……中國是個盛產神童的國度,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