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捧著自己心臟似的把純金方函捧了出來。
慢慢開啟,金函中又包裹著一層特製錦棉,再仔細揭開,便露出了一疊熟宣線裝古書,第一本的封頁上端端正正的寫著:煙氏族譜。
期待已久的神秘族譜終於出現了。
一時間眾人又沒了聲響,都直愣愣看著金函中年代久遠卻色澤尚新的線裝古譜。
這回翻閱古文族譜的任務沒由古傲完成,朝歌第一次先伸出了手。於是,一部橫跨三千年的煙氏族史,慢慢展現在眾人眼前。
煉煙氏的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它甚至比道教的生成時間還要早。那時候,已經出現了透過提煉藥物來使人長生不老、羽化飛昇的方士以及神仙家。
在春秋戰國時期,造“鼎”極為興盛。說到鼎,這是古代的烹飪器,也是記載功勳的禮器,傳說黃帝造九鼎,鼎就成了傳國之寶。
考古發掘的文物,如有名的司母戊大方鼎,說明在當時冶煉青銅和鑄造技術都已達到極高水準。《周禮考工記》中,就已經記載了合金成分不同而性質不同的“六齊”規則。
鼎本是煮肉湯和食品的器具,但這時人們希望在鼎中也能煉出一些別的東西。傳說秦穆公的女婿蕭史就在宮中煉丹,他曾經煉成“飛雪丹”給秦穆公的女兒擦在臉上。
由於各種金屬礦物都是由土中開採出來的,所以在五行生剋學說中就有土生金的說法。於是當時有一種設想,認為礦物在土中會隨時間而改變。
例如認為雌黃千年後化為雄黃,雄黃千年後化為黃金。硃砂二百年後變成青,再三百年後變成鉛,再二百年成為銀,最後再過二百年化成金。
能不能加速這種變化呢?
這時就產生了奪天地造化之功的思想,企圖在鼎中能做到“千年之氣,一日而足,山澤之寶,七日而成”。
於是就在鼎中放入各種藥物,封閉後進行加熱燒煉,以為可以煉出貴重的金銀來,這樣就發展到後來的“黃白金丹術”。
到了秦皇漢武時期,鍊金術大發展起來,這時不僅要由低賤的金屬如銅、鐵等製造出貴重的金、銀來,還要為帝王煉出吃了能長生不老的仙丹。
他們把人與物相類比,認為黃金和玉都是不朽不壞的,所以最好能由金和玉中提出精華來給人吃,於是就有“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的理論。
這時,煉丹家希望能煉出一種名叫“金液”的神秘物質,人吃了可以長生不老,與普通物質配合就能變成黃金。
最早熱衷於煉丹術的是西漢的淮南王劉安,他在他的宮中召致了方士千餘人修煉金丹和表演特異功能,後來又編寫了《淮南子》,還有《淮南萬畢術》等著作,但可惜《萬畢術》一書現已失傳。
看到這裡,朝歌隱約意識到地室中所儲存的大量黃金、白銀以及珍珠、美玉等寶物,很有可能就與族譜中所提及的煉丹術有所關聯。
但從儲存完整的丹方看,地室最後的營建者應該是明代人,明代與先秦至少相隔上千年,在長達上千年的歲月中,煉煙氏族早已從原始的煉丹術演化成煉煙術,無論從思想還是技術手段上,都大有區別。
這些金銀古玉到底是否就是為了煉丹而用,還有待族譜的詳釋。
朝歌繼續看了下去。
雖然丹鼎神仙之術發源極早,但系統真正完備起來,還是在漢代道教成熟之後。
唐代是煉丹術的全盛時期,幾乎歷代皇帝都熱衷於煉丹,而這些皇帝們也大都死於“長生不老丹”,例如唐太宗、憲宗、穆宗、敬宗和晚唐的武宗、宣宗等六個,中毒的皇帝還不算。這便是導致煉丹術逐漸衰落,而採氣導引的內丹術興盛的一個重要原因。
關於外丹衰落與內丹崛起的原因,各家說法不一,考諸道教歷史,在此漫長的道士煉丹服餌歷史上,早有諸多對外丹藥物毒性的明確闡述和警告。
如漢末魏初的《古詩十九首》中,也有這樣的詩句:“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但是此前卻從未成為人們排斥外丹藥物的有力依據。
如果外丹的衰落真是因為丹毒所致,那麼漢唐之間幾百年的道教煉丹、服丹歷史又作何解釋?而且唐宋以後直到明清時期,道教的外丹燒煉活動一直沒有消失。
不管怎樣,外丹衰落、內丹興起都是不可逆轉的史實。但也因此,由外丹派中更加務實的一個支脈逐漸形成了現在的煉煙氏。
其實最早的煉煙氏一直追求的境界仍是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