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旅旅長葉飛,第二旅旅長王必成,第三旅旅長陶勇。該師主要在江蘇中部的蘇中解放區活動。
1月17日,粟裕從鹽城啟程回東臺二里橋組建第一師師部時,陳毅特地來到粟裕住房,關切地問:“怎麼樣,有什麼困難嗎?”
粟裕爽快地回答:“軍長放心,哪裡有群眾、有敵人,那裡就有我們的發展。”
陳毅高興地說:“好!好!我過幾天就去看你們。”
陳毅走出門,粟裕目送他很遠很遠。在此以前,他一直是陳毅的副手,現在他要單獨去蘇中,他深深地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
深夜,萬籟俱寂。粟裕房間的那盞燈仍然亮著。他正在思考著蘇中抗日根據地發展的問題。
“人不能老走著,老站著,也得有坐下來的時候,坐下來就靠屁股,根據地就是人的屁股”。粟裕反覆品味著毛澤東的這幾句話,回頭盯著牆上掛著的地圖。
蘇中,位於長江以北,京杭大運河以東,北起鬥龍港,東臨黃海,面積約二萬三千多平方公里。這裡臨近南京、上海,扼制長江下游北側航運通道,是華中南部的一個前哨陣地,也是軍部的南大門,這個門必須把好!粟裕暗下決心。
蘇中盛產糧食、棉花、食油、海鹽等重要戰略物資,商業興盛,財源豐足,歷來是官僚資本江浙財團的重要源料基地。淪陷後,成為日本侵略軍的重要後方和人力、物力、資源的供應基地。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經濟狀況、戰略作用,定然是日、蔣、我三方必爭之地,鬥爭肯定會極端尖銳和複雜。
粟裕一邊思考,一邊又拿起了桌上的中央檔案。
“對!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遊擊械’的戰略方針。”粟裕邊看檔案邊自言自語。
游擊戰,在一般的作戰原則中是戰術性的。黨中央、毛澤東同志把游擊戰提到了戰略的地位,是要透過抗日遊擊戰爭積聚起雄厚的革命力量,既為抗日反攻作準備,也為抗戰勝利以後打敗反動武裝的進攻,實現民主革命的總任務作準備。
那麼,在蘇中抗日根據地開展工作,一刻也不能忘記我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總任務,軍事鬥爭策略必須處理好進與退,進攻與防禦,大打與小打等方面的關係……
經過思考,粟裕感到對蘇中工作的開展有了底,暗自鬆了一口氣。
睡意襲來,疲倦至極的粟裕不由自主地趴在桌上睡著了。
時局依然是緊張的。
國民黨頑固派自“皖南事變”後,進一步與日方妥協,密議媾和,把“抗戰”的招牌已拋到九霄雲外,對內更一意孤行,專門搞反共反人民的罪惡勾當。由於蔣介石的慫恿,國民黨許多將領公開率部投敵,實行所謂“曲線救國”。蘇北,李長江在泰州城掛起太陽旗,搖身一變,成了汪精衛的“反共救國軍”;潘幹臣在淮陰向日軍搖尾獻媚,甘當敵人的“黑狗隊”,被編為正規的偽軍二十八師;項鑫庚、劉湘圖、楊仲華、徐繼泰、吳漱泉等也都率部投敵。這樣,敵偽合流,日軍更是氣焰萬丈,加緊對其後方地區的控制。
2月上旬,粟裕接到軍部來電:“李長江在泰州公開投敵,通電就任偽軍第一集團軍司令,陰謀很大,海安、東臺及興化均在其計劃之內;此賊不除,後患甚多,望集全力解決之。”
2月18日,陳毅、劉少奇頒佈討逆令,命粟裕為討逆總指揮,“速率所部殲滅李逆。”
當天,粟裕發起討逆戰役,兵分三路出擊,19日即連克姜堰、石家垡、蘇陳莊。20日攻克泰州城。李長江猝不及防,士無鬥志,兵敗城破,扔下佩劍,翻牆脫逃。一師乘勝追至界溝、塘頭。三天作戰,殲偽軍三千餘人,並接受兩團偽軍反正。
與李長江投敵相呼應,日軍亦於2月18日由揚州、黃橋、如皋等地出兵,對蘇中進行第一次大“掃蕩”。
討李戰役後,粟裕命部隊立即撤出戰場,按預定計劃,第一、第二、第三旅各參戰部隊,以團為單位,分別撤向第三、第二、第四分割槽農村,進行反“掃蕩”,並以主力一部轉移至東臺以北,打擊北犯日軍。
日軍雖先後佔領了海安、東臺、泰州三城及其沿線許多集鎮,但日軍夥同李長江合去鹽城的計劃被打破了。
討李戰役和反“掃蕩”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叛國投敵的民族敗類和日本侵略軍,警告了投降派、親日派;國民黨投降政策也被暴露在廣大人民面前。
蘇中抗戰軍民受到鼓舞,為深入農村開展根據地建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日軍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