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大漢國的衰落是由於外戚、宦官及桓靈二帝禍國殃民;實質上,大漢國人口七千多萬,而土地卻沒有多大增長,畝產量又低,已經危若壘卵了。再加上,東漢建立得益於門閥豪強,對其向來寬容,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又是雪上加霜。
常言說得好,大亂之後必有大治。因為大亂之後,人死的差不多了,土地富裕了,老百姓日子好過,於是乎大治。
現在嚒,想要中興大漢,就得加以變革,就得抑制土地兼併,那……卻是痴心妄想!
你的將領,你的官吏,你的臣子,你的親信,你所依靠的一切人等,都來自於門閥豪強,即土地兼併者,你想剝奪所有這些人的利益,哪裡有那麼容易?沒有人能夠與所有人為敵,誰那樣做,誰就是自取滅亡,誰就會灰飛煙滅。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概莫例外。
所以,現在大漢的滅亡勢不可擋,上去一個死一個,上去一百死一百,誰上都白給。
至於黃巾,張涵根本就沒有把它列為一股勢力。姑且不說,邪教份子鼓動的農民起義,有沒有前途。單從黃巾起義造成的後果來看,張涵也不會參與其中。
總之,張涵是決心以地主惡霸為榮了。大方向一旦確立,其它的細節就好選擇了。
在眾多人物和勢力中,他理所當然地選擇了曹操。升值潛力最好的,肯定是曹操了。雖然曹某人愛行家法打屁股,一般說來,還容的下人才。如此看來,依附曹操可以考慮,至少性命是有保障了。
至於劉備,能力倒是有的,還有大義的名聲,千百年來一直都是正面角色。但打死張涵,他也不會選擇劉備——此人乃一長跑健將,萬里長征小意思,一跑十好幾年都不累,張氏家大業大,沒辦法與他一起‘做運動’。
孫策看起來很勇猛,實質就是傻瓜一個,居然被幾個刺客給掛了,張涵很看不起他。
其餘人等,就不必多說,地球人都知道。
第八章 籌謀'下'
依附搞定了,張涵再來分析跑路的可行性。他再次感嘆自己的無知。他竟然不知道,向哪裡跑更安全些兒,鬱悶中~
照說,荊州和蜀地應該不錯。但他隱約地記得,兩地也有戰亂和瘟疫,要命的是,他還不清楚準確時間。也就是說,他知道的,等於零,一點兒用處也沒有。
沒辦法,他只好把跑路的目標定為臺灣,需要的話,還可以向南海,向澳大利亞發展,只要不水土不服,倒黴的病死在那兒,估計當個土霸王,是不成問題的。
如果能自立,就爭取當皇帝;如果不能的話,就投降曹某人;如果投降很危險,那就跑路;或者把後兩條路顛倒過來,先跑路,跑不掉了,再投降……
對比依附來講,張涵更喜歡跑路。不僅僅是寧為雞首不為牛後,他還沒那麼些王霸之氣。但想到司馬昭所開創的晉朝;想到五胡亂華,想到南北朝……他就寧願遠走他鄉,去拼一把,去賭一回。
依附也好,跑路也罷,都是備用方案,是對自立不成的一種補充。張涵來到這裡,自然希望能夠創造歷史,在他的心目中,一切都是為了自立做準備,但出於謹慎,他還是給自己留下了退路。一旦自立不成的話,也可以保全身家性命。他還沒有不成功則成仁的決心,至少現在沒有。
眼下,他就如同在一張白紙上,構想著美麗的藍圖,對未來並沒有一個清楚明確的認知,一切都是遐想,都是紙上談兵。
換言之,張涵在未來的規劃中確立了兩個目標。最低目標把為“活下去”,然後才是將最高目標:建立一個新帝國。
反正,就目前來看,兩者是並行不悖的。
不管是想活下去,還是想爭雄天下,都是遠景規劃。現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壯大自己。旁的就不說了,至少現在他的才能就遠遠不夠。文不能出謀劃策,也不會管理治理;武不能指揮作戰,也不能上陣殺敵,去依附別人都未必會得到重視,更不要說自立了。
“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張涵沒那麼偉大的理想,卻也決心為自己的將來而努力了。
坐而言,不如立而行。張涵迅速行動起來。
於是,他的生活也隨之而忙碌起來。
早上起來,張涵要鍛鍊身體。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做事情沒有個好身體可不行。不過,張涵的年紀還小,也做不了太多的運動。
起初,張涵每天先是做廣播體操,活動開全身的關節,儘量避免運動損傷。後來,他偶然發現,五禽戲更適合